《中国土情》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凤荣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开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801335120
  • 页数:250 页
图书介绍:

绪论 1

一、土壤—土地—耕地 1

二、耕地的一般特征 2

三、我国土壤和耕地概况 4

四、保护耕地,改良土壤,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

上篇 土地 9

第一章 我国土壤和土地资源形成的自然环境条件 9

第一节 土壤和土地资源形成的地学背景 9

一、地理环境 9

二、气候条件 10

三、地貌框架与地形地势 16

四、河流、湖泊、冰川和水资源分布 18

五、植被与土壤的分布 21

六、人类活动对土壤和土地资源的影响 24

第二节 地学条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24

一、热量条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24

二、水分条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25

三、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6

四、地形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26

第三节 土地利用现状概况 27

一、土地利用现状结构 27

二、各行政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布 27

第四节 各农业生态区土壤和土地资源概况 31

一、东北区 32

二、黄淮海区 34

三、长江中下游区 35

四、江南区 36

五、华南区 37

六、内蒙古高原及长城沿线区 38

七、黄土高原区 40

八、四川盆地区 41

九、云贵高原区 43

十、横断山区 44

十一、西北区 46

十二、青藏高原区 47

中篇 土壤 51

第二章 我国土壤特征、分布及其合理开发利用 51

第一节 棕色针叶林土与暗棕壤 51

一、棕色针叶林土 52

二、暗棕壤 53

第二节 棕壤与褐土 55

一、棕壤 55

二、褐土 59

第三节 黄棕壤与黄褐土 61

一、黄棕壤 61

二、黄褐土 63

第四节 红壤、赤红壤、砖红壤与黄壤以及燥红土 66

一、红壤 66

二、黄壤 67

三、砖红壤 69

四、赤红壤与燥红土 70

五、红壤、黄壤、砖红壤、赤红壤以及燥红土的开发利用 70

第五节 黑土、黑钙土和栗钙土 71

一、黑土 71

二、黑钙土 73

三、栗钙土 74

第六节 棕钙土、灰钙土与荒漠土壤 75

一、棕钙土 76

二、灰钙土 77

三、荒漠土壤 78

四、棕钙土、灰钙土与荒漠土壤的共性问题 79

第七节 冲积土、风沙土和黄绵土 80

一、冲积土 80

二、风沙土 81

三、黄绵土 83

第八节 山地草甸土和山地草原土 84

一、山地草甸土和山地草原土的共性 84

二、高山草甸土 85

三、高山草原土 86

四、山地草甸土 87

五、山地草甸土和山地草原土的合理利用 87

第九节 紫色土和石灰岩土 89

一、紫色土 89

二、石灰岩土 90

第十节 潮土、沙姜黑土、草甸土、沼泽土与白浆土 91

一、潮土 91

二、沙姜黑土 93

三、草甸土 95

四、沼泽土 96

五、白浆土 97

第十一节 盐碱土 98

一、盐碱土的分布与形成条件 98

二、盐土 100

三、碱土 102

第十二节 水稻土、灌淤土和菜园土 104

一、水稻土 104

二、灌淤土 105

三、菜园土 106

第十三节 中国土壤的分布规律 106

一、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107

二、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107

三、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108

四、隐地带性土壤 109

第三章 我国低产土壤改良与合理利用 111

第一节 山地丘陵区土壤改良与合理利用 111

一、山地丘陵区土壤的一般特点 112

二、山地丘陵区土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策略 112

三、山地丘陵区水土保持技术措施 113

第二节 平原区低产土壤改良与合理利用 120

一、白浆土的改良与合理利用 121

二、沼泽土的改良与合理利用 122

三、盐渍土的改良与合理利用 126

四、碱土的改良与合理利用 131

第三节 干旱、半干旱区土壤合理开发利用 137

一、棕钙土、灰钙土和荒漠土的合理开发利用 137

二、黄土高原区黄绵土的合理开发利用 141

三、半干旱区栗钙土的合理开发利用 144

四、风沙土的改良利用 148

第四节 红壤改良及其合理利用 153

一、红壤开发利用中的问题 153

二、红壤合理开发利用策略 155

下篇 耕地 161

第四章 我国耕地资源面积、质量及其生产潜力 161

第一节 耕地资源面积和分布 161

一、耕地资源总面积 162

二、耕地资源的分布 162

三、人均耕地分布 166

第二节 耕地开发和基本农田建设 167

一、耕地开发 168

二、各类土壤的开垦情况 170

三、基本农田建设 171

四、粮食增长状况 173

第三节 耕地质量状况与生产潜力 174

一、耕地资源的一般质量特征 174

二、耕地资源食物生产潜力 176

第四节 中低产田面积及其分布 178

一、中低产田的分布特征 178

二、中低产田主要类型 180

三、中低产田成因分析 184

第五节 后备耕地资源状况 186

一、宜农后备土地资源一般状况 186

二、根据全国“四荒”调查结果计算的宜耕后备土地资源状况 186

三、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的宜耕后备土地资源状况 188

四、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可增加的耕地面积 190

第五章 我国耕地面积减少和退化问题 192

第一节 耕地面积减少和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态势 192

一、耕地减少总体态势 193

二、减少的耕地去向 195

三、非农业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情况 196

四、未来50年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预测 199

第二节 耕地退化状况和发展态势 201

一、耕地水土流失 201

二、耕地土壤次生盐渍化 204

三、耕地土壤沙化 205

四、耕地土壤污染 207

第六章 我国耕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210

第一节 耕地保护的意义 210

一、保护耕地是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 211

二、保护耕地就是保护农业生产的基础,保护人民的生命线 211

三、保护耕地也是保护生态环境 214

第二节 耕地面积保护 214

一、挖取存量建设用地潜力是保护耕地的最有效的措施 214

二、依靠法律政策保护耕地 219

三、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与基本农田保护 227

第三节 耕地退化防治 229

一、防、治、用结合是防治耕地退化的根本途径 229

二、坡耕地的水土保持 230

三、耕地沙化防治 231

四、耕地次生盐渍化的防治 232

五、土壤污染防治 233

六、将退化严重的耕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233

第四节 中低产田改良 234

一、改造中低产田的增产潜力 234

二、低产旱地的改良 236

三、低产稻田的改良 236

第五节 耕地可持续利用战略 237

一、搞好大生态环境的建设,为农业生产创造生态屏障 238

二、兴修水利,建设基本农田 238

三、改造土壤障碍因素 238

四、适当开垦后备土地资源 238

五、搞好农业结构调整 239

第六节 区域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40

一、东北区的耕地资源持续利用 240

二、黄淮海平原的耕地资源持续利用 241

三、长江中下游区的耕地资源持续利用 243

四、江南区的耕地资源持续利用 244

五、华南区的耕地资源持续利用 244

六、内蒙古高原及长城沿线区的耕地资源持续利用 245

七、黄土高原区的耕地资源持续利用 245

八、四川盆地区的耕地资源持续利用 246

九、云贵高原和横断山区的耕地资源持续利用 247

十、西北区的耕地资源持续利用 248

十一、青藏高原的耕地资源持续利用 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