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二章中、晚唐以「意」、「理」为主的创作背景 11
第一节 儒学思潮 11
第二节道家与道教的影响 24
第三节 佛教与禅宗的影响 36
第三章〈长恨歌〉的创作背景与态度 45
第一节〈长恨歌〉的创作背景 45
第二节〈长恨歌〉的创作态度 60
第四章〈长恨歌〉在唐宋引起的评论 95
第一节从诗旨切入 95
第二节从诗艺切入 110
第五章〈长恨歌〉与宋人重意的诗学表现 129
第一节 创作主体中情、意的釐析 129
第二节〈长恨歌〉与宋人重意的诗学表现 150
第三节〈长恨歌〉与宋人重意的评诗观点 192
第六章〈长恨歌〉与宋人重理的诗学表现 231
第一节 事理 231
第二节 物理 259
第三节 伦理——父子君臣,常理不易 281
第四节 意理——身如不系之舟 313
第五节 天理——天上人间总一般 348
第七章结论——〈长恨歌〉在诗歌接受史上的意义 377
参考书目 383
后记 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