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
上篇 学问与大学教育 3
为学是一片欢喜境界 3
“秀才”与“学究”的千古难题 7
虚而不实的宰相之学 10
职业教育压倒士人教育 14
知书知礼的士人教育 18
道艺与科技 22
禀性与教养 26
附录:葛小佳优秀论文奖缘起 30
大学教育的目标 33
迷途知返说教育 37
作为文化中心的大学 41
校园与社会有点距离更好 45
高考改革请多为贫寒子弟着想 49
研究生考试不仅需要程序公正 53
培养学生的荣誉感更重要 57
救救博士生 61
大学“新常态” 65
程序兴起与人的隐去 69
校园规则 73
校园里的乡愿风 77
校园里的乡愿风(二) 81
校园里的乡愿风(三) 85
说而不思则罔 89
竞争时代的大学管理 93
校长级别与大学行政化 97
好看与快活 101
学术与民主 105
学术评定不宜以多取胜 109
学术怎样以委员会解决? 113
学术决策透明比人多更重要 117
大学校长需要退出学术委员会吗? 121
科研经费不应是反腐的主要对象 125
学术的非跨越式发展 129
学术研究能否毕其功于一役? 133
群龙无首 137
立异未必是创新 141
创新始于提问 145
如何保障学术创新 149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专家审稿制 152
注重学术从业者的主体性 155
学术会议的仪式化 159
学术时尚化与创新 163
下篇 历史与人生 169
历史的重要 169
历史飘渺而不虚无 173
君子之学与王者之学 177
人云亦云的史官文化 181
学习共处:历史学可以提供的启示 185
史学最需想象力 188
复活往昔的历史想象 192
修旧如旧的史学 196
为历史植树造林 200
迫不及待的赶超心态 204
想象的近代中国 208
清末的本本主义 212
清末改革中被制度掩盖的人 216
清末的聚敛想象 220
“民国范儿”有感 224
虚悬的“世界” 228
文以人重和人以文重 232
凡眼观真说胡适 236
陈寅恪的一名两制 240
介绍《晚清的士人与世相》 244
回看七七级 246
忽然“著名”感言 250
千古寸心鱼与熊 254
肉羹汤和韭菜花 258
儒官与儒师 262
文史不分家 266
文家与史家:关于《万历十五年》 270
法治的一个历史选项 274
多彩人生与黑白判断 278
从容也可是幸福 282
“闻见道理”的力量 286
心静而后幸福生 290
儿童的世界更宽广 293
该放手时就放手 296
无暇也要读书 300
浮云般的汉子 304
世间未必皆算计 308
不必提前使用烦恼 312
捐款兴学是善举也是智举 315
骂倒对方的“革命”意态 319
把传统讲坏 323
言不出其位 327
网友要友 330
不妨讲礼 334
弱者有所不侮 338
赢者通吃的新倾向 341
词义变迁的山寨 345
新时代大企业的新现象 349
媒体是否只益悲辛? 353
别让他人忽悠了 357
自然的法则和尺度 361
收敛对自然的进攻精神 365
仪式的古今 369
生活不妨多样化 373
非物质文化思考 377
鸟多则树林大 381
地方的希望 384
复兴与崛起 388
别让他人成为自己的牢笼 392
大国国民的风度 396
何妨“顽固”与“自大” 400
不要沦为否定性的国民 404
容忍的度量与争个人的自由 408
道大无外 412
希望的力量 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