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章 从改良到革命 12
第一节 辛亥革命以前的中国 12
一、西方向中国的扩张 12
二、西风东渐与社会变迁 15
三、晚清社会与政治的动荡 25
四、清末新政 29
第二节 晚清立宪运动 35
一、宪政思潮的传播 35
二、清政府与预备立宪 39
三、立宪派的国会请愿活动 43
第三节 革命派的政治纲领及其武装斗争 46
一、各地反清团体的出现 46
二、中国同盟会成立及其革命纲领 49
三、前赴后继的武装起义 54
第二章 武昌起义与南京光复 61
第一节 武昌起义掀起革命高潮 61
一、铁路国有与四川保路风潮 61
二、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成立与活动 66
三、文学社与共进会策反新军 69
四、武昌起义的爆发 72
第二节 湖北军政府的建立与各省独立 75
一、湖北军政府成立与《鄂州约法》的制订 75
二、阳夏保卫战 79
三、湖南等省率先响应 86
四、江浙沪等地的光复 88
第三节 南京光复 92
一、新军第九镇起义 92
二、江浙联军的组成 99
三、南京光复及其影响 101
第三章 各省代表会与共和国的奠基 105
第一节 建立中央政府的倡议与各省代表会的成立 105
一、黎元洪的倡议 105
二、江浙沪的联袂呼吁 107
三、各省代表会在上海成立及迁汉 111
第二节 临时中央政府的筹划 114
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制订 114
二、大元帅选举纠葛 117
三、民国大总统选举问题的提出 121
第三节 首任民国临时大总统的选举 124
一、孙中山回国 124
二、国内各种政治力量对孙中山的认同 126
三、临时大总统选举的准备 130
四、孙中山当选 134
第四章 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诞生 143
第一节 中华民国建立 143
一、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143
二、南京临时政府体制的确立 149
第二节 南京临时政府的构成 154
一、总统及副总统 155
二、政府各部的人事安排 161
三、行政各部的职能及其内设机构 169
四、临时政府的军令机关 175
第三节 共和新风 179
一、新纪元的启用 179
二、国旗的议定 181
三、政府工作的民主作风 185
第五章 共和政权的立法与司法 189
第一节 南京参议院 189
一、参议院的成立及其职能 189
二、参议院的运行 193
三、参议院合法性危机 195
第二节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订 198
一、《临时约法》的酝酿和起草 199
二、《临时约法》的立法主旨和条款议订 209
三、《临时约法》的制度设计与评价 212
第三节 立法建制和司法建设 219
一、晚清法律的清理 219
二、设立各级司法审判机关的构想 222
三、禁止刑讯、体罚和株连 225
四、重视律师与陪审员的作用 228
五、狱政改良计划 231
第六章 临时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233
第一节 内政的整顿与革新 233
一、吏治的澄清 233
二、军队的整顿 236
三、教育和新闻事业的改革 238
四、民族平等的贯彻 242
第二节 变革社会风俗和注重保障人权 246
一、改变陈规陋习 246
二、注重保障人权 250
三、女子参政诉求 253
第三节 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活动 256
一、促使列强中立 256
二、争取国际承认 260
三、对外借款活动 264
四、维护华侨利益 268
第七章 临时政府的财经政策 272
第一节 整顿财政和金融 272
一、改革税制 272
二、整理财政 274
三、制止滥发货币 276
四、建构新的银行体系 281
第二节 鼓励农工商业发展 285
一、恢复经济秩序 285
二、奖励发展工商业 288
三、改良农业 292
第八章 帝制终结与南北统一 294
第一节 南北议和 294
一、南北议和的前奏 294
二、南北对峙下的议和 299
三、议和的达成 303
第二节 清廷统治的结束 307
一、袁世凯逼宫 307
二、清帝退位 310
第三节 孙中山辞职和袁世凯当选 314
一、孙中山辞职 314
二、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选举 320
三、孙、袁交替的内外因素 324
第九章 临时政府北迁 332
第一节 定都之争与袁世凯北京就职 332
一、定都争议 332
二、专使迎袁与北京兵变 338
三、袁世凯在北京就职 343
第二节 唐绍仪内阁的产生 348
一、唐绍仪组阁 348
二、唐绍仪内阁成立 352
第三节 民初政党政治的兴起 355
一、民初政党观念的改变与同盟会转型争论 355
二、全国组党形势的进逼 358
三、同盟会转为公开政党 361
第四节 临时政府北迁 363
一、孙中山解职 363
二、参议院北迁 366
三、过渡时期的政权交接 368
余论 371
附录一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384
附录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87
参考文献 392
后记 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