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法社会学方法的哲学积淀 1
一、法社会学的学理诠释 1
(一)法社会学的学科对象 1
(二)法社会学的研究基调 6
(三)法社会学的学术视域 9
(四)法社会学的工具意义 13
二、法社会学的历史源流 16
(一)西方法社会学的主要脉络 16
(二)中国流行的法社会学思潮 19
三、司法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4
(一)司法学研究中的系统论 24
(二)司法学研究中的数据法 26
(三)司法学研究中的经验法 27
(四)司法学研究中的比较法 29
(五)司法领域的社会调查法 31
第二章 社会运动中的司法制度属性 36
一、司法体系的制度解构 36
(一)司法组织的结构设计 36
(二)司法权力的法律特征 41
(三)司法能动性与克制性趋向 47
(四)司法职业化与民主化之争 50
二、法律人的“人的进路” 54
(一)司法者的社会角色 54
(二)司法者的专业素养 58
(三)司法者的法律信仰 62
(四)司法者的司法责任 65
第三章 何谓法社会学的“司法之法” 70
一、制定法在司法中的定位 70
(一)法典化制定法的优良构造 70
(二)以法律为准绳的司法依据 74
(三)司法对于立法的续造能力 80
二、社会法在司法中的运用 84
(一)习惯法的基本属性特征 84
(二)民间法的社会意义解读 87
(三)活法和软法的现代流行 89
三、司法者在司法中的抉择 92
(一)司法之法的多元流向 92
(二)适用法律的法源选择 95
(三)法律泛化的现象警示 101
第四章 立足中国本土的司法特色 106
一、司法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106
(一)社会关系结构与自治 107
(二)社会利益博弈与平衡 111
(三)社会文化发展与扬弃 116
二、司法运作的社会土壤环境 122
(一)国情背景的社会分析 122
(二)群众路线的司法实践 127
(三)送法下乡的时代需求 132
(四)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 137
(五)民情社情的正确解读 140
第五章 司法社会工程的理性建构 146
一、司法控制社会的运行逻辑 146
(一)社会失范的主要表征 146
(二)司法领域的焦点和难点 153
(三)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 157
二、司法功能学说的与时俱进 160
(一)法治建设的基本方略 161
(二)法律效果的社会评判 164
三、司法价值主旨的目标彰显 170
(一)权利保护的司法本性 170
(二)自由平等的司法追求 174
(三)社会和谐的司法秩序 177
第六章 纠纷解决机制的实证考察 182
一、诉讼机制的主导地位 182
(一)诉讼权力的扩展空间 183
(二)诉讼效能的合理提升 185
(三)诉讼制度的适时调整 188
二、纠纷解决的多元路径 192
(一)非诉机制的社会成因 193
(二)私力救济的分解流变 197
(三)社会中介的现实功用 201
(四)水涨船高的行政救济 206
三、中国特色的解纷实践 210
(一)调判结合制度的运作 210
(二)涉诉信访制度的存废 214
(三)人民陪审制度的健全 218
(四)案例指导制度的勃起 221
第七章 程序正义与部门法实践 225
一、诉讼中的程序正义追求 225
(一)程序法之公平理念 225
(二)救济权之公平意蕴 229
(三)商谈观之公平体验 233
二、部门法的社会属性考察 238
(一)民事司法的社会场域 238
(二)行政权力的法律规制 245
(三)刑事犯罪的罪责证成 253
第八章 法社会学视野的法律方法 261
一、司法中的法律发现 261
(一)发现社会中的案件事实 261
(二)发现案件中的法律依据 266
二、司法中的法律解释 269
(一)解释的历史性与现实性 269
(二)解释的规范性与社会性 273
三、司法中的法律推理 277
(一)逻辑学中的形式推理 278
(二)社会学中的实质推理 281
四、司法中的法律论证 289
(一)裁判过程的论辩说理 289
(二)诠释法学的法言法语 293
第九章 司法改革与司法学发展 297
一、法律进化之社会背景 297
(一)城市工商社会的司法转型 297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司法需求 301
(三)全球意识导向的司法共识 303
(四)动态渐进变迁的司法路径 307
二、司法制度之改革进程 311
(一)法院审判方式改革 312
(二)检察机关体制改革 314
(三)律师制度配套改革 317
(四)司法行政管理改革 321
三、司法学研究的时代预期 325
(一)司法领域的创新意识 325
(二)司法资源的范式整合 329
(三)司法原理的思想启蒙 332
(四)司法社会学对策调整 336
附录一 司法问题的法社会学调查问卷(A) 341
附录二 司法问题的法社会学调查问卷(B) 351
参考文献 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