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理论部分 4
第一章 绪论 4
第一节 美国与欧陆传播研究之特色 4
第二节 理论分类 8
第三节 本书结构 31
第二章 理论与理论建构 34
第一节 理论的定义及结构 34
第二节 理论建构的主要名词界定 35
第三节 演绎式理论的建构 39
第四节 归纳式理论的建构 41
第五节 社会科学质的研究的探讨 42
第三章 媒介大效果理论——宣传 48
第一节 源起 48
第二节 宣传的历史背景 49
第三节 宣传的定义 49
第四节 宣传的七种技术 50
第五节 宣传的效果 52
第六节 纳粹宣传的效果 52
第四章 恐慌研究——火星人会再度攻占地球吗? 56
第一节 火星人入侵记 56
第二节 火星人入侵时的社会背景 56
第三节 堪垂尔的研究 57
第四节 堪垂尔的研究发现 58
第五节 易受煽惑的情况 59
第六节 堪垂尔研究的意义 60
第七节 火星人会再度攻占地球吗? 61
第八节 中广童丐事件带来的省思 61
第五章 亲身影响——两级传播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68
第一节 源起 68
第二节 有关人际影响的早期研究 69
第三节 两级传播理论的发展 69
第六章 创新传布 82
第一节 前言 82
第二节 创新传布的模式 83
第三节 创新传布过程的元素 83
第四节 创新传布研究的贡献 90
第五节 创新传布研究的反省批判 90
第七章 耶鲁研究——寻找一串开启人类心灵的钥匙 94
第一节 源起 94
第二节 贺夫兰的耶鲁研究简介 95
第三节 耶鲁研究的特色与研究方法 96
第四节 研究结果与发现 98
第五节 相关研究与后续发展 102
第八章 传播者研究 106
第一节 前言 106
第二节 守门人理论 107
第三节 媒介组织对媒介从业人员的影响 108
第四节 新闻室的社会控制 109
第五节 新闻价值 111
第六节 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研究 113
第七节 假事件与相关效果 115
第八节 客观真实、符号真实、主观真实 116
第九节 记者与讯息来源人物 118
第十节 媒介霸权论 121
第九章 阅听人研究 124
第一节 前言 124
第二节 效果研究 125
第三节 文学批评 125
第四节 文化研究 126
第五节 使用与满足研究 128
第六节 接收分析 137
第七节 未来的阅听人研究方向 139
第十章 议题设定理论 142
第一节 源起 142
第二节 议题设定理论的内涵 143
第三节 议题设定理论的研究类型与设计 145
第四节 讨论与批判 149
第五节 结论 150
第十一章 议题建构理论 154
第一节 前言 154
第二节 议题建构理论一些概念上的问题 155
第三节 议题的类别 156
第四节 为什么水门事件未能成为重要议题? 157
第五节 水门事件如何成为重要议题? 159
第六节 事件与饱和报导 160
第七节 媒介环境 160
第八节 议题建构 161
第九节 后续研究 162
第十二章 葛柏纳和他的涵化理论 166
第一节 源起 166
第二节 理论背景探讨 167
第三节 对讯息系统的分析 168
第四节 涵化分析 174
第五节 主流效果研究 175
第六节 批评与结论 177
第十三章 瑞典的文化指标研究 180
第一节 罗森袞的文化—社会关系类型说 180
第二节 战后瑞典的一般情况 182
第三节 瑞典文化指标研究的理论背景 182
第四节 瑞典文化指标(CISSS)研究计画的初步结果 185
第五节 结论 186
第十四章 知沟理论 188
第一节 前言 188
第二节 理论背景 188
第三节 实证研究 192
第四节 对知沟研究的批评及检讨 197
第十五章 民意与大众传播研究的结合——诺尔纽曼和她的沉默螺旋理论 200
第一节 诺尔纽曼其人其事 200
第二节 沉默螺旋理论的源起 201
第三节 理论的架构及内涵 209
第四节 沉默螺旋理论的实证研究 212
第五节 对沉默螺旋理论的批评 214
第六节 国内的相关研究 215
第七节 结论 216
第十六章 阅听人研究的新趋势——接收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218
第一节 阅听人研究质的与量的传统 218
第二节 解释和批判的争论 222
第三节 接收分析三大流派和接收的三种型态 224
第四节 接收分析方法上的问题 228
第五节 结论:未来的发展方向 230
第十七章 批判理论与文化研究对传播研究的贡献——代结语 234
第一节 从1961年杜实根的方法论辩论谈起 234
第二节 批判理论 237
第三节 美国的批判理论传统 242
第四节 文化研究对当代传播研究的贡献 247
第五节 结论 250
「理论部分」参考书目 252
第二篇 实证与专论部分 288
阅听人研究实例 288
国小、国中和高中学生的公视收视行为、满意程度和休闲活动区隔化分析 288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价值 288
第二节 研究方法 288
第三节 本研究主要发现及摘述 289
第四节 建议 301
电视与儿童研究实例:专论 304
从研究取向及方法看「电视与儿童」 304
第一节 前言 304
第二节 四种研究取向 305
第三节 国内相关研究简介 315
第四节 研究方法之探讨 318
参考书目 321
传播者研究实例:专论 328
西德新闻记者的养成教育、工作权及内部新闻自由 328
第一节 新闻法保障个人办报及从事新闻事业之自由 328
第二节 新闻记者进入报社工作之途径 329
第三节 记者同业组织 331
第四节 记者的教育和在职训练 332
第五节 记者的待遇和工作时数 333
第六节 记者与报老板间的关系 334
第七节 报业的内部新闻自由 335
第八节 报业集中及其因应之道 337
第九节 记者的工作权 340
第十节 记者编辑的罢工权 341
参考书目 343
知沟研究实 346
知沟模式在台湾地区之初探——以1989年选举期间之选举、股票知识为例 346
摘要 346
第一节 绪论 347
第二节 文献探讨及研究架构 348
第三节 研究方法 361
第四节 结论与建议 363
参考书目 377
大众传播社会变迁研究实例 384
传播内容与社会价值变迁——以报纸对劳工运动的报导为例 384
第一节 绪论 384
第二节 理论建构与文献探讨 401
第三节 研究方法 418
第四节 资料的分析和解释 437
第五节 结论与讨论 463
参考书目 477
附录一 样本登录簿 484
附录二 样本登录表 506
附录三 台湾劳工运动大事纪 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