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史华慈与葛瑞汉 1
第二节 概述 8
第二章 两种文化观 15
第一节 两种文化观 15
第二节 文化:趋向还是结构 19
第三节 持续的文化导向 26
第四节 文化差异与语言决定论 31
第五节 人类经验的共同基础 37
第三章 文化差异论及其理论预设 39
第一节 语言的差异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39
第二节“整体论”背后的哲学预设 44
第三节 概念互诠的语言学基础 50
第四章 先秦哲学中的关联思维 54
第一节 人类思维方式的框架 54
第二节 葛瑞汉的主要理论工具 56
第三节 先秦哲学中的关联思维 62
第四节告、孟人性之争中的类比推理 65
第五节 小结 69
第五章 先秦哲学中的理性 71
第一节 何谓“理性” 71
第二节 葛瑞汉的论述 74
第三节 陈汉生的批评 80
第四节 理论背景 83
第五节 古代中国的逻辑 88
第六节 理性与理性主义 91
附录:公孙龙《白马论》中的指称问题 95
第六章 “仁”与“礼”:一种理论化尝试 110
第一节“仁”——“礼”关系的解释传统 110
第二节“礼L”作为言语行为 116
第三节“礼”体现人的尊严 120
第四节“礼”的根源 123
第五节“仁”的“内在性” 129
第六节 理论预设 132
第七章 道德自律与儒家伦理 137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两种观点的对立 137
第二节 芬格莱特与罗思文:个体与社会的对立 141
第三节 对芬格莱特和罗思文的批评 146
第四节 史华慈、郝大维与安乐哲:儒家的个人 149
第五节 儒家自律观念的建构 153
第六节 以权利为中心的自律和作为理想人格的自律 157
结语 反对理论 166
第一节“科学理论”的误区 166
第二节 一种拒斥理论的解释策略 173
参考文献 179
后记 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