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甘肃省干部中专教材编审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7226000768
  • 页数:288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

一、什么是哲学 1

二、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4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2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2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 15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17

第三节 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18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 18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21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 24

第一节 世界是物质的 24

一、什么是物质 24

二、世界统一于物质 28

第二节 物质是运动的 31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1

二、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36

第三节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41

一、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41

二、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43

第三章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47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 47

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47

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49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 51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51

二、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 53

三、人工智能是思维的模拟 56

第三节 意识的作用 59

一、意识的能动性 59

二、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61

三、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相结合 63

第四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65

第一节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65

一、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65

二、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 69

第二节 物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71

一、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变化和发展 71

二、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3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75

一、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 76

二、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77

第五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79

第一节 对立统一规律 79

一、什么是矛盾 79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83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91

第二节 质量互变规律 104

一、质、量、度 104

二、量变和质变 109

三、质量互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113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117

一、辩证的否定 118

二、否定之否定 123

三、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27

第六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32

第一节 本质和现象 132

一、本质和现象的含义 132

二、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133

三、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135

第二节 内容和形式 136

一、内容和形式的含义 136

二、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137

三、把握内容,选择形式 139

第三节 原因和结果 140

一、原因和结果的含义 140

二、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142

三、把握因果关系,能动地改造世界 145

第四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 146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 146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 147

三、认识必然性,掌握主动权 149

第五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 150

一、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 150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 152

三、避免坏的可能性,争取好的前途 153

第七章 认识和实践 155

第一节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155

一、实践的特点和形式 155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58

三、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61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 164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64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69

三、认识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71

四、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174

第八章 真理 178

第一节 真理是客观的 178

一、真理的客观性 178

二、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180

第二节 真理是发展的 181

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81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183

三、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都是错误的 186

第三节 检验真理的标准 188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88

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89

第四节 真理和谬误 192

一、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192

二、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196

第九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98

第一节 社会存在 198

一、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198

二、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201

三、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203

第二节 社会意识 204

一、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05

二、社会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 207

三、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14

第三节 社会文明 217

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内容 218

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219

三、坚持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221

第十章 社会基本矛盾 223

第一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223

一、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23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228

三、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30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33

一、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233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236

三、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38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39

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过程 240

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241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43

第十一章 阶级、国家和社会革命 248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 248

一、阶级的产生和实质 248

二、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 251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 254

第二节 国家和革命 256

一、国家的起源、实质和职能 256

二、革命的实质和类型 260

第三节 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260

一、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 265

二、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 267

第十二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70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70

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71

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272

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73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75

一、普通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76

二、杰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76

三、无产阶级领袖在历史上的作用 279

第三节 个人和群众的关系 281

一、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281

二、领袖和群众的关系 283

三、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