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章 家庭和环境的影响 1
“四代翰林”之家 1
惹人疼爱的小开 3
对古诗词的天赋 5
廨院寺烧香 6
游佛图寺 未逢一僧 8
迷恋昆曲 10
募捐支持五卅运动 12
苏雪林老师 14
第二章 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 17
与佛接缘 17
写诗莫带入禅的意念 20
红白喜事一起办 21
侠肝孤胆护难民 23
结缘共产党 25
送难民当新四军 27
麦伦中学国文老师 31
哀悼罹难新四军将士 33
哑姐去世 35
中国民主促进会发起人 36
太虚大师的临终嘱托 38
第三章 继承和发扬佛教优良传统 41
参加新政协 41
周恩来:赵朴初是国家的宝贝 44
陈毅索书与总理推介 46
听圆瑛大师论佛法 47
继承和发扬佛教优良传统 49
第一次到日本 51
“赵朴老”是我的外号 54
第四章 走在社会主义大道上 58
毛泽东:这个和尚懂得辩证法 58
探望父亲 59
谈郭沫若的新编历史剧《蔡文姬》 61
李维汉:“朴老学问大得很” 63
大姐的好景只有十年 65
寻找父亲的墓 67
面对国际会议上的一次突然发难 69
《滴水集》出版 73
喜饶嘉措:我这个人说话不会拐弯抹角 75
与民进党同仁春游 77
鉴真和尚是“日本文化的大恩人” 79
轰动全国的“哭三尼” 81
服膺毛泽东诗歌改革思想 84
与苏加诺谈无神论 86
与沈尹默诗词唱和 88
第五章 “文革”逆缘 91
“滚下山去” 91
花事绸缪 92
陈毅“忠直发叱咤” 94
“忍看朋辈成新鬼” 95
闲情偶寄 98
江青“牝鸡司晨” 101
赞章士钊“精神龙马” 102
反听曲 104
悼念陈毅 105
老读《石头记》 107
与林散之由墨结缘 109
初见赵元任夫妇 111
帮梁漱溟查毛主席著作 112
对“儒法斗争”疑问重重 114
与周总理的最后一次见面 116
与日本朋友猜谜 117
维摩再来 119
挽周总理 122
黑云压城 124
悼念朱德 125
挽毛泽东,贺粉碎“四人帮” 127
第六章 振兴佛教 130
可以摄制一部佛教名山影片 130
与许光达将军“恨未接谈笑” 131
赞邓小平“老不图安身许国” 133
《片石集》出版 135
春雨如烟惜别情 137
无尽意 139
重返东吴大学 141
振兴佛教 143
唯一的一次到美国 146
照茅盾的话“一字不差地予以修改” 148
第七章人间佛教 150
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盛事 150
创立汉俳 151
《法音》创刊 153
挽沈雁冰 154
在侄子面前不摆家长的架子 156
日本佛教大学名誉博士 157
人间佛教 159
回忆四叔赵纶士 161
“我从不写商品字” 162
一部电影的风波 164
赵朴初是“菩萨再来” 166
好好照应老法师 168
与十世班禅到尼泊尔 170
请杨婆婆画一张西丽湖图 173
不懂佛学就不懂中国文化 175
与郭沫若的唱和 177
琉球寻祖迹 178
敬人敬事 181
昆曲千回不厌观 183
第八章宗教是一门文化 185
风水不一定是迷信 185
好景随缘取 188
赞梁漱溟一生不说谎 189
教育学僧“知恩报恩” 191
听到十世班禅去世的消息惊落筷子 193
在上海品茶 195
佩服陈撄宁的人品和学问 196
悼念老乡黄镇 198
“祖产”不过是一个题目 200
九华山上的雍容意态 202
在四姐墓前“青天望片云” 205
六十四年后还故乡 208
宗教是一门文化 210
我和胡适先生不认识 212
第九章 新时代 214
佛教前途光明 214
而今知免夫 216
“我回去了” 217
何处是天堂 219
少林是禅不是拳 221
参观莫高窟 224
希望佛教女青年“报众生恩” 226
叩齿功过数 228
“黄金纽带”的构想 230
老夫九十杖于家 233
佛教经纶中不少与社会主义相通 235
星云有“一颗中国心” 236
千针万线情怀 240
李瑞环指示要全力急救 241
评陈独秀“定论终难到盖棺” 243
出关入世愿无事 245
声明达赖无权认定十世班禅的转世灵童 247
佛教不讲那个八 249
阎王不收我 251
为尚在世的谢冰心写碑文 253
第十章 花落还开 256
母亲写的剧本 256
遗嘱 257
“法轮”二字解释有误 260
与陈独秀的文字缘 262
哭大姐 263
哭邓小平“体气不能不受影响” 265
与瞿秋白是亲戚 267
为什么请老凤祥造3500尊小金佛像 269
与老友顾廷龙相逢 271
让宪法进庙门 272
旧习俗要改革 274
还是《佛教常识答问》好 275
我与启功俱病目 277
佛教不讲长生 279
和丁光训关系一直很好 281
赞扬冯其庸找到了玄奘归国的古山道 283
此德不可忘 284
送佛牙到香港巡礼 286
早饭是我吃得最好的一顿 288
花落还开 290
后记 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