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
1.1 冲突、权力与翻译 1
1.2 选择叙事角度的缘由 3
1.3 各章概览 6
2.介绍本书采用的叙事理论 11
2.1 叙事学的地位与影响 11
2.1.1 科学叙事 14
2.1.2 叙事的规范化功能 16
2.1.3 范畴与叙事 22
2.1.4 叙事与真实世界:事实与虚构 25
2.2 界定叙事 29
2.3 叙事的政治含义 30
2.3.1 控制与反抗的相互作用 34
3.叙事的分类 42
3.1 本体叙事(自我的叙事) 42
3.2 公共叙事 49
3.3 概念(学科)叙事 58
3.4 元叙事(或主导叙事) 67
4.叙事如何运作——叙事的特征Ⅰ 76
4.1 时间性(Bruner称为叙事的历时性) 76
4.2 关联性(阐释的可组构性) 94
4.3 因果情节设置 102
4.4 选择性采用 109
5.叙事的运作——叙事的特征Ⅱ 120
5.1 特殊性 120
5.1.1 复现故事情节之共鸣作用 126
5.1.2 颠覆人们熟知的故事情节 128
5.2 体裁性 131
5.2.1 特定体裁的指示标志 133
5.2.2 戏仿的体裁和颠覆性体裁 136
5.2.3 体裁的监控 144
5.2.4 体裁在翻译中的转换 146
5.3 规范性/规范与背离规范 149
5.4 叙事的累积性 153
6.翻译中的叙事建构 159
6.1 建构、建构的模糊性和建构空间 160
6.1.1 框架/建构的模糊性 163
6.1.2 建构空间 166
6.2 时空建构 170
6.3 文本素材的选择性采用 173
6.3.1 文学作品内的选择性采用 174
6.3.2 媒体中的选择性采用 179
6.3.3 口译中的选择性采用 184
6.4 标示式建构 187
6.4.1 相互对立的命名体系 189
6.4.2 利用标题建构 197
6.5 人物事件的再定位 202
6.5.1 副文本中的再定位 202
6.5.2 文本或话语内的再定位 205
7.评估叙事——叙事范式(典范) 213
7.1 叙事范式:基本原理 214
7.2 连贯性(可能性) 216
7.2.1 结构(或论辩)连贯性 217
7.2.2 素材连贯性 219
7.2.3 人物性格的连贯性 223
7.3 忠实性 228
7.3.1 理由(理由逻辑) 229
7.3.2 价值观(充分理由逻辑) 229
7.4 评估叙事:模式运用 232
7.4.1 美国当代语言协会(MLA)的叙事 233
7.4.2 无国界译者组织 236
7.5 结束语 242
术语词汇表 246
参考书目 254
索引 277
人名英汉对照表 284
译后记 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