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小说 3
文学之“根”的文化探寻 3
一 发端及影响 3
二 儒道互补的文化传统 6
三“集体无意识”的沉重反思 10
汪曾祺与《受戒》的意义 15
一 微观叙事的开端 16
二“小说散文化”写法 18
三 融奇崛于平淡 24
作为“前先锋”的现代派小说 29
一 刘索拉等人的青春叙事 30
二 残雪的寓言化写作 34
先锋小说的文体实验 38
一 概念、范畴与来源 38
二 马原的“叙述圈套” 41
三 莫言的感官狂欢 44
余华的冷酷与温情 49
一 怀疑与绝望 49
二 残酷与冷漠 54
三 先锋与传统 58
诗意的消解:“新写实”小说 65
一 原生态的平面展示 67
二去“典型化”的小人物 70
三 不介入叙事的零度情感 76
令人尴尬的王朔 81
一 通俗的、流行的、为读者的写作 82
二“顽主”的怀疑与反智情绪 86
三 黑色幽默中的话语狂欢 91
“晚生代”的断裂行动与欲望叙事 96
一 断裂:一次行为艺术表演 97
二 与世隔绝的欲望叙事 103
诗歌 115
“白洋淀诗群”的写作、传播方式及其意义 115
一“民间”自发性创作与流传 115
二 初露批判锋芒 121
三 承前启后的诗艺追求 124
民刊《今天》与朦胧诗的崛起 130
一 历史环境与成长过程 130
二 一代人的精神先锋 134
三 论争中的审美嬗变 137
“第三代”诗人的新反叛 147
一 旁观者“他们” 149
二 不合作的“莽汉”与“非非” 156
不死的海子 163
一 感恩的“麦地之子” 165
二 创痛、紧张与沉重 167
三 极致的死亡美学 170
散文 177
“老生代”历史记忆 177
一 知耻而后勇 177
二“也无风雨也无晴” 181
三 警世的反思 184
“新散文”的审美嬗变 189
一 性别意识与直觉体验 189
二 情绪原则与解构艺术 195
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守望 203
一 终极的人间关怀 203
二 不泯的英雄梦想 205
三 荷戟的战士形象 208
四 神圣的故地情结 210
古典情怀与现代理性 214
一 民族传统与滋味 214
二 文化漫游与忧患 220
话剧文学 229
“实验”与“和解” 229
一 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229
二“传统”与“现代”的同体共融 235
导演中心时代的先锋戏剧 242
一 浪漫抒情与集体游戏 242
二 拒斥文本或自由改编 251
过士行的悖论世界 258
一 执迷一端的人生困境 258
二 文明演进的人类困境 262
三 荒诞体验中的悲喜 268
喜剧的兴盛 274
一 在讽刺中批判 275
二 在搞笑中放松 281
报告文学 291
从写英模到写精英 291
一“科学的诗篇” 291
二 艰难的行者 297
从写人物到写问题 303
一 转型期的视点转移 303
二 问题中的当下关怀 306
三 史志中的历史沉思 310
从走向边缘到面临困境 314
一 批判精神的弱化 314
二 社会文化心理的探究 316
三 文体危机及自救可能 320
后记 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