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安徽省地理起源 1
第一节 安徽省地理位置 1
一、经纬度位置及其意义 1
二、经济地理区位及其意义 3
三、交通地理区位及其意义 3
四、区域轮廓特征及其意义 4
第二节 安徽区域古文明 4
一、安徽旧石器时代古文明 4
二、安徽新石器时代早期古文明 5
三、安徽近5000年来的文明与沿革 8
四、安徽省名称的由来 11
第三节 安徽省行政区划的演变 12
一、新中国成立以后行政区划的变化 12
二、安徽现行行政区划 16
三、安徽省行政区划的调整 19
第二章 安徽地质与矿产资源 21
第一节 安徽大地构造基础 21
一、安徽地质构造基础 21
二、安徽地质发展简史 25
三、安徽地质构造体系 29
第二节 安徽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32
一、安徽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 32
二、安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6
三、安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38
四、安徽矿产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 38
第三节 安徽三大矿产资源与产业基地 39
一、安徽煤炭资源及开发利用 40
二、安徽铜矿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44
三、安徽铁矿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45
第四节 安徽地质灾害及其防治 50
一、安徽地震灾害 50
二、安徽常见的地质灾害 52
三、安徽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 54
四、安徽地质灾害的防治策略 55
第三章 安徽地貌与土地资源 57
第一节 安徽地貌 57
一、安徽地貌发育的控制因素 57
二、安徽地貌发育简史 58
三、安徽地貌类型 60
四、安徽地貌分区 63
第二节 安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 70
一、安徽土地资源的构成和特征 70
二、安徽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 71
三、安徽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76
四、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 77
第三节 安徽土壤资源及其利用 77
一、安徽主要土壤类型 78
二、安徽土壤分区 85
三、土壤资源的保护和改良 86
第四章 安徽气候条件与资源 88
第一节 安徽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 88
一、四季分明的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过渡性 88
二、冬季干冷,南北差异大 91
三、春温多变,秋高气爽 93
四、夏季高温多雨,梅雨特征明显 95
第二节 安徽气候资源及其利用 98
一、光能资源及其利用 98
二、热量资源及其利用 102
三、降水资源及其利用 105
四、安徽近50年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影响 107
第三节 安徽气象灾害与减灾 111
一、干旱 111
二、暴雨或连阴雨 112
三、台风 115
四、寒潮 116
五、冰雹 117
六、干热风 118
第五章 安徽水系与水资源 121
第一节 安徽的河流与湖泊 122
一、长江下游水系 122
二、淮河中游水系 126
三、新安江水系 129
第二节 安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131
一、安徽地表水资源 131
二、安徽地下水资源 135
三、安徽水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38
第三节 安徽水环境污染与治理 140
一、安徽江河湖泊水质已受到污染 140
二、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量大 141
三、安徽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 143
四、巢湖污染及其治理 145
五、安徽淮北平原水环境污染及对策 150
第六章 安徽植被与生物资源 158
第一节 安徽植被特征与类型 158
一、安徽的植物区系 158
二、安徽植被的主要特征 159
三、安徽主要植被类型 160
四、安徽植被分区 163
第二节 安徽的生物资源 165
一、丰富的生物资源 165
二、植物资源 166
三、动物资源 171
第三节 安徽自然环境保护 173
一、安徽的自然保护区概况 173
二、鹞落坪自然保护区 175
三、升金湖自然保护区 178
四、牯牛降自然保护区 180
五、天马自然保护区 181
六、安徽省“十一五”时期生态保护 182
第七章 安徽人口与劳动力资源 184
第一节 安徽建省初期的人口 184
一、安徽省1750—1850年的人口变化 184
二、推算1667—1748年的安徽人口数 187
三、讨论与结论 189
第二节 200年来的安徽人口变化 192
一、19世纪的安徽人口 192
二、20世纪上半叶的安徽人口 196
三、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安徽人口增长 198
第三节 安徽人口结构 200
一、人口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200
二、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201
三、人口年龄构成趋向老龄化 202
四、婚姻状况与人口性别比 204
五、人口就业结构趋于合理 205
第四节 安徽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其开发 207
一、安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 207
二、安徽劳动力资源素质偏低 208
三、安徽劳动力流动规模大 210
四、安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对策 212
第八章 安徽旅游资源与旅游业 215
第一节 安徽旅游资源及其区域差异 215
一、安徽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质量高 215
二、皖南地区的旅游资源 216
三、皖西南地区的旅游资源 219
四、江淮地区的旅游资源 221
五、皖北地区的旅游资源 223
第二节 安徽旅游业的发展 224
一、旅游业发展速度快 225
二、旅游产业建设已具有相当规模 225
三、旅游业发展不平衡 227
四、安徽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28
五、安徽旅游业发展对策 230
第三节 安徽主要旅游景区 231
一、黄山风景区 231
二、九华山风景区 236
三、天柱山风景区 243
第四节 大别山旅游资源整体开发研究 246
一、大别山区旅游资源 246
二、大别山区旅游业现状 252
三、大别山旅游区开发条件 254
四、大别山旅游区整体开发建议 255
第九章 安徽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省建设 257
第一节 安徽经济发展简史及分析 257
一、安徽近代经济发展阶段 257
二、安徽近代工矿业发展的特点 258
三、安徽近代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260
四、新中国成立后30年的安徽经济发展 262
五、改革开放后的安徽经济发展与结构变化 264
第二节 安徽省可持续发展评估 268
一、评估方法及指标选择 268
二、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270
三、评估与分析 271
四、评估结论及建议 277
第三节 安徽生态省建设 279
一、安徽生态省建设的意义 279
二、安徽生态省建设目标和步骤 280
三、安徽生态省建设的主要任务 281
四、2007生态省建设进程总体评价 288
五、安徽省“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289
主要参考文献 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