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概说 1
第一章 国学的名义及其内涵 3
第二章 研治国学的方法 5
第一节 熟读基本要籍 5
第二节 明了学术发展的途径 18
第三节 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 20
第四节 善用工具书 31
第三章 研治国学的资料 54
第一节 图书资料 54
第二节 非图书资料 67
第四章 研治国学所需修读的基本学科 79
第一节 目录学 79
第二节 版本学 84
第三节 校雠学 94
第二篇 经部 109
第一章 概说 111
第二章《易经》 130
第三章《尚书》 137
第四章《诗经》 144
第五章“三礼” 151
第六章《春秋》三传 169
第七章《论语》 186
第八章《孟子》 193
第九章《孝经》 199
第十章《尔雅》 204
第三篇 史部 215
第一章 概说 217
第一节 史的意义 217
第二节 史的分类 218
第三节 史家的“四长” 219
第二章 纪传 221
第一节 纪传的由来 221
第二节 纪传的体例 222
第三节 纪传体的史书 227
第三章 编年 298
第一节 编年的由来 298
第二节 编年体的史书 299
第四章 纪事本末 308
第一节 纪事本末的由来 308
第二节 纪事本末体的重要史书 309
第五章 政书 313
第一节 政书的由来 313
第二节 政书的史书 314
第六章 国别体史书 322
第七章 史评与史论 325
第一节 史评、史论的由来 325
第二节 史评、史论的史书 326
第八章 目录 331
第四篇 子部 335
第一章 概说 337
第一节“子学”的定义 337
第二节 诸子的渊源 338
第三节 诸子的派别 341
第四节“子学”(中国哲学)的特质 345
第二章 儒家 351
第一节 孔子 351
第二节 孟子 371
第三节 荀子 381
第三章 墨家 404
第一节 墨子 404
第四章 法家 421
第一节 法家先驱 421
第二节 韩非子 429
第五章 名家 447
第一节 邓析子 447
第二节 惠子 448
第三节 公孙龙子 451
第六章 道家 453
第一节 老子思想 453
第二节 庄子 463
第五篇 集部 489
第一章《楚辞》导读 491
第二章 别集 510
第三章总集 544
第四章 诗文评论 558
第五章 诗学导读 584
第一节 乐府 585
第二节 古体诗 593
第三节 近体诗 597
第六章 词学导读 608
第七章 曲学导读 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