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言与背景 1
1.1 处置系统 2
1.2 性能目标 2
1.3 现行实践和趋势总结 3
1.3.1 浅埋 3
1.3.2 工程结构 3
1.3.3 岩石洞穴和废弃矿井 4
1.3.4 液体废物 4
第2章 交付近地表处置的放射性废物 6
2.1 低放废物 6
2.1.1 核反应堆废物 7
2.1.2 机构废物 8
2.1.3 工业废物 8
2.1.4 政府设施产生的废物 9
2.1.5 来自退役装置的废物 10
2.2 中放废物 12
2.2.1 来自退役装置的废物 12
2.2.2 乏燃料处理产生的废物 12
2.3 矿冶废物 13
2.3.1 采矿废物 13
2.3.2 选矿废物 13
第3章 场址选择过程 16
3.1 介绍 16
3.2 准备工作 16
3.2.1 明确责任 17
3.2.2 需求评估 17
3.3 公众对选址的态度 17
3.3.1 社会关注 18
3.3.2 补偿和奖励 18
3.4 场址筛选 19
3.4.1 确定意向区域 20
3.4.2 选择候选场址 20
3.4.3 候选场址特性 21
3.5 选址过程案例 21
3.5.1 巴西 21
3.5.2 加拿大 21
3.5.3 法国 22
3.5.4 美国 22
第4章 场址特性 31
4.1 前言 31
4.2 地质 31
4.2.1 概述 31
4.2.2 自然地理 31
4.2.3 土层 33
4.2.4 地质特征 35
4.2.5 同质性和各向同性 36
4.2.6 地形稳定 36
4.3 地下水 39
4.3.1 概述 39
4.3.2 包气带 39
4.3.3 含水层和隔透水层 40
4.3.4 地下水流动系统 41
4.3.5 流动和传输特征 42
4.4 地表水 43
4.4.1 概述 43
4.4.2 洪涝危险区 43
4.4.3 邻近地表水体 44
4.5 其他场址特征 44
4.5.1 地震风险 44
4.5.2 矿产资源 45
4.5.3 采矿区 45
第5章 处置场开发 49
5.1 处置场征地 49
5.2 处置场边界 50
5.2.1 处置单元设计 51
5.2.2 缓冲区 54
5.2.3 专用通道 56
5.2.4 建设活动 56
5.2.5 地表排水 56
5.3 地表水管理 56
5.3.1 处置场选址 56
5.3.2 地形调整 57
5.3.3 临时排水设施 57
5.3.4 壕沟覆盖层 58
5.4 处置场布局 58
5.4.1 处置场运营 58
5.4.2 设施 59
5.5 成本 62
5.5.1 直接资本费用 62
5.5.2 非直接商业成本 63
第6章 处置场运营 66
6.1 放射性废物的接收和检查 66
6.1.1 概述 66
6.1.2 符合要求的运货单和执照 68
6.1.3 放射性调查 68
6.1.4 不合格事项的处理 68
6.1.5 二次放射性废物流的去污和处置 71
6.2 放射性废物处置 71
6.2.1 美国联邦法规10CFR61要求 71
6.2.2 处置场场区评估 72
6.2.3 运输装卸 72
6.2.4 容器安置 73
6.2.5 辐射防护 74
6.3 处置壕沟关闭 76
6.3.1 处置壕沟回填 76
6.3.2 处置壕沟封盖 76
6.3.3 永久标记 77
6.4 处置场维护和稳定 77
6.4.1 处置壕沟维护 77
6.4.2 地表水管理 78
6.4.3 处置场关闭活动 78
6.5 处置场监测程序 78
6.5.1 操作监测 78
6.5.2 环境监测程序 79
6.6 职工培训和任职资格 81
6.6.1 基本培训程序 81
6.6.2 安全训练程序 82
6.6.3 特殊技能培训 82
6.6.4 身体健康条件 83
6.7 记录管理 84
6.7.1 放射性废物记录 84
6.7.2 职工培训记录 85
6.7.3 职工辐射剂量检测记录 85
6.7.4 处置场监测记录 85
6.7.5 处置壕沟合格证明和施工记录 85
6.7.6 处置场图纸和稳定记录 85
6.8 处置场安全 86
6.9 紧急反应计划 86
6.10 质量控制 87
第7章 高封闭性处置 89
7.1 引言 89
7.2 放射性废物地表封闭技术 89
7.2.1 覆土窖仓处置场 90
7.2.2 地表混凝土结构处置场 93
7.3 地下封闭单元 98
7.3.1 深壕沟处置场 98
7.3.2 竖井处置场 100
7.3.3 地下混凝土结构处置场 105
7.3.4 地下矿井处置场 111
7.3.5 岩石洞穴处置场 114
7.3.6 高整体容器 116
7.3.7 水力压裂 118
7.4 总结 121
第8章 环境监测 125
8.1 环境监测项目设计 125
8.1.1 环境监测的目标 125
8.1.2 监测项目设计 125
8.1.3 路径分析 126
8.1.4 剂量测定 127
8.1.5 标准 128
8.2 监测系统的设计 128
8.2.1 空气 129
8.2.2 地表水 129
8.2.3 壕沟渗透的污水 129
8.2.4 非饱和层或者包气带 129
8.2.5 饱和带 130
8.2.6 地表土 130
8.2.7 植物和动物 130
8.2.8 直接的辐射 131
8.3 监测程序 131
8.3.1 运行前的监测 131
8.3.2 运行期间的监测 133
8.3.3 运行期后的监测 134
8.4 取样和检测技术 136
8.4.1 取样 136
8.4.2 样品分析 137
8.4.3 非放射性污染物的分析 138
8.4.4 数据整理 138
8.4.5 质量保证 138
8.5 监测项目成本 139
第9章 补救措施 143
9.1 引言 143
9.2 处置场地表水及侵蚀管理 145
9.3 地下水与埋置壕沟中的水的管理 147
9.4 壕沟覆盖层渗透管理 148
9.5 壕沟沉陷管理 151
9.6 植物和动物侵入管理 154
9.7 处置场物理化学环境管理 156
9.8 其他补救措施 157
9.9 总结 157
第10章 低放废物处置设施实用评价 162
10.1 引言 162
10.2 多属性效用评价的一般说明 163
10.2.1 效用评价实例 163
10.2.2 废物处置技术的属性 164
10.3 处置技术选择实例 166
10.3.1 在德克萨斯州的应用 166
10.3.2 在美国中西部州际低放废物处置联合体的应用 170
10.3.3 在美国东南部州际低放废物处置联合体的应用 173
10.4 一般的应用 174
10.4.1 美国联邦核能管制委员会的应用 174
10.4.2 美国能源部的应用 175
10.5 评估处置工艺的效益成本风险(BCR)分析 176
10.6 总结 177
第11章 处置方案比选 179
11.1 简介 179
11.2 规划序列 180
11.2.1 筛选 181
11.2.2 排序 181
11.2.3 适宜性分析 181
11.2.4 工程规范与操作说明制定 182
11.3 筛选与排序方法 182
11.3.1 目标分析 182
11.3.2 属性分析 185
11.4 废物可接受性分析 186
11.4.1 限制因子 187
11.4.2 废物特征 188
11.4.3 废物可接受性准则 190
11.4.4 活动性/时距曲线 192
11.5 基于风险分析的废物分类系统 197
11.6 放射性损害的得出 198
11.6.1 路径分析 199
11.6.2 集体剂量投射 204
11.7 损害与费用总计 206
11.7.1 放射性损害总计 206
11.7.2 放射性与非放射性损害总计 206
11.7.3 成本/损害权衡因子 207
11.7.4 演示及说明 208
11.8 附件:用于其他路径分析的等价量 209
第12章 公共机构对放射性废物近地表处置的政策 216
12.1 简介 216
12.2 1980低放废物政策法案及1985修正法案 216
12.2.1 1986年以前获得处置场许可的办法 217
12.2.2 1986年之后处置场的强制措施:对1980法案的修正 217
12.3 区域契约 219
12.4 各个州放射性废物的处理方法 222
12.5 普遍问题 222
12.5.1 公众介入 223
12.5.2 管理计划 223
12.5.3 经济可行性 223
12.5.4 场址选择标准 224
12.5.5 建立处置场的激励机制 224
12.5.6 处置技术标准 224
12.5.7 场址运营商的选择 225
12.5.8 场地所有权 225
12.6 许可证申请和其他的法律责任 225
12.7 场址关闭、长期所有权和财政职责 225
12.8 未解决的问题 226
12.8.1 混合废物 226
12.8.2 无主低放废物 226
12.8.3 退役的低放废物 227
12.8.4 现场存放 227
12.9 目前区域契约同盟存在的问题 227
12.10 除美国外其他国家低放废物处理的机构管理方式 227
附录 放射性废物处置术语 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