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 1
一、城市社会空间 1
二、西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 4
三、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 7
第二节 中国多民族聚居区域 10
一、中国多民族聚居省(自治区、直辖市) 10
二、新疆多民族聚居区 14
三、中国多民族聚居城市 19
第三节 乌鲁木齐城市及其空间发展 22
一、自然本底与历史沿革 22
二、市域人口与经济发展 25
三、城市特征与形态演变 29
第二章 乌鲁木齐城市社会空间分异 33
第一节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33
一、研究区域 33
二、数据来源 34
第二节 居住人口空间分异 35
一、主要少数民族人口空间分异 35
二、人口密度空间分异 36
三、流动人口空间分异 38
四、老龄人口与退休人口空间分异 39
五、学历人口空间分异 40
第三节 就业人口空间分异 41
一、农业与非农人口空间分异 41
二、第二产业就业人口空间分异 41
三、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空间分异 43
第四节 社会空间分异重构 44
一、社会要素统计特征 44
二、社会空间系统分异重构 46
三、社会要素绝对空间分异重构 47
四、社会要素相对空间分异重构 48
五、社会空间群居性和混居性状况的重构 50
第五节 社会空间分异与距离关系的重构 51
一、人口基本特征随距离变化特征 52
二、主要少数民族人口随距离变化特征 55
三、教育水平人口随距离变化特征 57
四、产业就业人口随距离变化特征 58
五、同我国主要案例城市的比较分析 61
第三章 乌鲁木齐城市社会区划分与社会结构模式 63
第一节 1982年城市社会区划分与社会空间结构模式 63
一、1982年城市社会区主因子提取 63
二、1982年主因子及其空间特征 65
三、1982年社会区类型及空间结构模式 66
第二节 2011年城市社会区划分与社会空间结构模式 68
一、2011年城市社会区主因子提取 68
二、2011年主因子及其空间特征 70
三、2011年社会区类型及空间结构模式 74
第三节 城市社会空间演变特征 78
一、社会区主因子变化 78
二、城市社会区变化特征 79
三、社会区影响因素变化 79
第四章 乌鲁木齐社区居民满意度 82
第一节 城市社区概况及调查社区选择 82
一、乌鲁木齐市社区概况 82
二、选择调查社区 85
三、调查社区的基本特征 89
第二节 城市社区居民满意度评价 92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92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92
三、居民满意度评价结果 97
第三节 城市社区居民满意度影响因素 98
一、社区类型差别 98
二、周边公共服务设施 99
三、社区居民个体差异 100
第五章 乌鲁木齐社区居民空间感知 103
第一节 典型案例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103
一、城市公共服务设施 103
二、社区内部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 105
三、社区外部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 107
第二节 商业设施与购物行为 111
一、居民购物行为特征 111
二、商业设施空间缓冲区分析 113
三、商业设施对居民购物行为的影响 114
第三节 医疗设施与就医行为 117
一、居民就医行为 117
二、医疗设施空间缓冲区分析 119
三、医疗设施对居民就医行为的影响 123
第四节 教育设施与子女受教育行为 123
一、居民子女受教育行为 123
二、教育设施空间缓冲区分析 125
三、教育设施对居民子女受教育行为的影响 128
第五节 宗教设施与清真寺礼拜行为 128
一、居民清真寺礼拜行为 128
二、宗教设施空间缓冲区分析 130
三、宗教设施对居民清真寺礼拜行为的影响 130
第六节 市政道路设施与居民通勤行为 131
一、居民通勤行为 131
二、市政道路设施空间缓冲区分析 132
三、市政道路设施对居民通勤行为的影响 135
第七节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模式 136
一、线形布局模式 136
二、“T”形布局模式 136
三、“十”字形布局模式 137
第六章 乌鲁木齐社区居民邻里交往 138
第一节 邻里交往与邻里关系 138
一、邻里交往 138
二、邻里关系 138
第二节 乌鲁木齐居民邻里交往 139
一、交往频率 139
二、交往对象 142
三、交往方式 142
四、邻里认知 143
第三节 构建和谐邻里关系对策 144
一、影响邻里关系的因素 144
二、构建和谐邻里关系对策建议 145
第七章 建设多民族和谐宜居城市 148
第一节 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48
一、宜居城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148
二、宜居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 149
三、建设宜居城市是实施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举措 150
四、宜居城市是政府管理的现实需求 151
第二节 国内外宜居城市建设借鉴 151
一、宜居城市评价标准 151
二、宜居城市建设实践 158
三、建设多民族和谐宜居城市启示 165
第三节 乌鲁木齐多民族和谐宜居城市建设重点 167
一、规划先行,构筑合理城市空间 167
二、推进“乌昌石城市群”建设,提升城市经济影响力 167
三、加强文化建设,体现多元文化特征 168
四、构筑生态绿心,保障城市生态安全 168
五、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民生 169
六、加强城市综合预警与应急体系建设,保障城市安全 170
参考文献 171
附录 调查问卷 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