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目录 1
第一章 结论 1
1.1 研究概况 1
1.1.1 森林资源统计 1
1.1.2 森林资源核算 3
1.2 定义 6
1.2.1 森林资源 6
1.2.2 森林资源价值 7
1.2.3 森林资源统计与核算 8
1.3 研究方法 9
1.3.1 森林资源统计 9
1.3.2 森林资源核算 10
1.4 数据来源 11
1.5 使用的数学符号 12
第二章 林木生长模型 15
2.1 基本概念 15
2.2 生长模型的定义 17
2.3 模型的演进 17
2.4 结构生长模型 18
2.4.1 单分子反应生长模型 21
2.4.2 逻辑斯蒂生长模型 21
2.4.3 坎派兹生长模型 23
2.5 生长模型的建立技巧 24
2.5.1 微分方程 24
2.5.2 差分方程 27
2.5.3 差分微分混合方程 27
2.6 生长模型发展展望 30
第三章 林木核算模型 32
3.1 基本情况和界定 32
3.1.1 林木核算基本情况 32
3.1.2 林木核算模型 36
3.2 数据收集 37
3.3 模型估计及最优林价的计算 38
3.3.1 核算模型的估计 38
3.3.2 林木核算最优价格的计算 41
3.4 结论 42
3.5 讨论 43
第四章 林地核算模型 45
4.1 林地核算概况 45
4.2 林地核算模型 46
4.2.1 林地的界定 46
4.2.2 林地核算模型 47
4.3 数据收集 48
4.4 核算模型的估计 50
4.4.1 方程(4—3)计算结果 50
4.4.2 方程(4—4)计算结果 51
4.4.3 性能指标的计算 52
4.5 最优核算价格的计算 52
4.5 结论 53
4.7 讨论 54
第五章 森林碳汇核算模型 56
5.1 森林碳汇核算计量模型 60
5.2 森林碳汇核算公式及数据收集 60
5.2.1 核算公式 60
5.2.2 数据收集 61
5.3 核算模型的估计 63
5.3.1 状态方程 63
5.3.2 性能指标 65
5.4 碳汇核算最优价格的计算 66
5.5 结论 67
5.6 讨论 68
第六章 森林涵养水源的核算模型 70
6.1 森林涵养水源的机理 70
6.2 森林涵养水源量的估计方法 72
6.2.1 蓄水估算法 72
6.2.2 水量平衡法 73
6.2.3 径流系数法 73
6.3 数据的收集 73
6.4 模型的估计 77
6.4.1 森林涵养水源的模型 77
6.4.2 模型参数的估计 78
6.4.3 最优水价的计算 81
6.5 结论 82
6.6 讨论 83
第七章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核算模型 85
7.1 森林生物多样性变化的核算 85
7.1.1 森林生物多样性变化核算研究的背景、目的 85
7.1.2 森林生物多样性变化核算模型简介 87
7.1.3 森林生物多样性变化核算模型的改进 90
7.1.4 我国森林生物多样性变化的核算 91
7.2 森林生物多样性变化的控制方程 94
7.2.1 森林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状态方程和控制方程的建立 94
7.2.2 森林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结构特性分析 96
7.2.3 森林生物多样性变化的反馈控制 97
7.2.4 森林生物多样性变化的最优控制 99
7.3 结论 100
第八章 森林游憩资源核算模型 104
8.1 森林游憩资源评价方法及模型 104
8.1.1 模糊综合评判原理、模型 104
8.1.2 森林游憩价值评价方法、模型 106
8.2 森林游憩评价案例研究 113
8.2.1 模糊综合评判的案例研究 113
8.2.2 井冈山市森林游憩价值评价的案例研究 116
8.3 结论 131
第九章 森林风险损失评价模型 132
9.1 森林火灾的风险损失 132
9.1.1 火灾发生频次、损失统计 133
9.1.2 火灾风险损失评价 135
9.2 森林病虫鼠害的风险损失 136
9.2.1 病虫鼠害发生面积及防治投资统计 136
9.2.2 病虫鼠害风险损失评价 138
9.3 森林征占用地和乱砍滥伐等损失 140
9.4 评价结果及风险管理 140
9.5 北京森林风险损失评价案例研究 143
9.5.1 北京市森林资源概况 143
9.5.2 北京森林风险影响因素识别的指标体系 146
9.5.3 北京市森林风险影响因素权重的计算 151
9.5.4 北京森林风险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154
9.6 结论及建议 162
第十章 森林资源统计、核算与最优绿色政策设计 164
10.1 有效的森林资源保护计划 164
10.2 森林资源保护的政府直接管制 167
10.2.1 外部影响和社会成本 167
10.2.2 有效使用税收、收费、补贴等手段的管理障碍 167
10.3 补贴是保护的劣质政策,补偿则有助于森林资源的有效利用 168
10.3.1 补贴是森林资源保护的劣质政策 168
10.3.2 补偿则有助于森林资源的有效利用 171
10.4 改善生活质量的措施 172
10.5 森林资源保护政策的国际性问题 173
10.6 森林资源保护的地方标准 175
10.7 人力资本发展有利于实现森林资源保护、利用的“双赢” 176
10.7.1 加强教育投入,建设林业终身教育体系 177
10.7.2 改善人口健康和营养状况,提高林业劳动者健康水平 177
10.7.3 建立完善统一的林业劳动力市场 178
10.7.4 建立起良好的人力资本激励机制 178
10.8 结论 178
第十一章 绿色政策分析 180
11.1 绿色政策概述 180
11.1.1 绿色政策的必要性 180
11.1.2 绿色政策的范畴 181
11.1.3 绿色政策的本质 182
11.1.4 绿色政策的目标 183
11.1.5 绿色政策目标选择 184
11.2 绿色政策的手段 185
11.2.1 宏观与微观政策手段 186
11.2.2 支持性与抑制性政策手段 186
11.2.3 流入性与流出性经济政策 187
11.2.4 面向要素与面向经济活动主体的经济政策 187
11.3 绿色政策的效应评价 187
11.3.1 评价的原则 188
11.3.2 评价的程序 188
11.3.3 评价的方法 189
11.4 我国林业绿色政策评价 194
11.4.1 构造判断矩阵 196
11.4.2 求特征根和特征向量 197
11.4.3 层次总排序 199
11.5 结论及绿色政策建议 200
参考文献 203
References 211
后记 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