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从结构主义出发的翻译探索 3
1.视野与局限——多元系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3
1.1多元系统理论的思想根源 5
1.2多元系统翻译研究的视野 9
1.3多元系统翻译研究的局限 11
1.3.1理论上的矛盾 11
1.3.2应用上的困难 14
1.3.3猜测与推论 19
2.经典化与稳定性——中文圣经多元系统的演进 21
2.1经典化与边缘化 23
2.2静态与动态的经典性 27
2.3不同译本的相对位置 28
2.4非经典化译本的空间 33
2.5支配多元系统的群体 35
2.6系统的稳定与不稳定 36
2.7次文化对系统的刺激 39
2.8一级与二级模式的对立 41
2.9相鄰系统的冲刷 41
2.10在大多元系统的位置 43
2.11经典化与稳定性 45
3.台剧《神鵰侠侣》在香港——跨媒体翻译个案研究 47
3.1多元系统论与跨媒体的翻译研究 48
3.1.1用多元系统论来研究剧集反响的可行性 48
3.1.2以多元系统论研究金庸改编剧的独创性 50
3.2多元系统论的应用 54
3.2.1选择研究的对象 54
3.2.2界定相关的系统 57
3.2.3判别系统的位置 58
3.2.4剖析系统之间的关系 65
3.2.5推测普遍的规律 66
3.3从理论到应用 68
3.3.1求证中推翻假设 68
3.3.2没有终站的研究 70
3.3.3没有界限的探索 71
4.意识形态和诗学的制约与操纵——卢云作品的翻译与重写 73
4.1翻译与重写界说 74
4.2意识形态的制约 77
4.3重写卢云的理据 79
4.4译入系统的诗学 83
4.5归化的翻译策略 86
4.6「去天主教色彩」的诗学操纵 89
4.7「给基督徒启迪」的诗学操纵 94
5.汉译柴斯特顿《回到正统》的辩说修辞——谈护教著作的翻译艺术 99
5.1一个世纪的经典 100
5.2通情达理的作者 103
5.3雄辩滔滔的论者 105
5.4普通常识的使徒 110
5.5吊诡真理的使者 116
5.6散播欢乐的先知 119
下卷後结构主义思潮下的翻译观照 127
6.翻出文字的性灵——论基督教灵修著作的翻译 127
6.1翻译的本质 128
6.2译者的意识 129
6.3後起的生命 130
6.4译作的境界 132
6.5文字的性灵 133
6.5.1风格与形象 135
6.5.2语言与笔调 139
6.5.3思想与意蕴 148
6.6灵气与人气 152
7.从对等到差异——解构诗歌翻译的界限 155
7.1第一种可能性:重现讯息 158
7.2第二种可能性:文学评赏 164
7.3第三种可能性:文学创作 170
7.4第四种可能性:文化研究 175
7.5第五种可能性:语言解构 181
8.观念与现象——从晚近译本探视圣经汉译的原文概念 185
8.1原文的先在地位 186
8.2原文有别於源文 187
8.3原文权威的转移 189
8.4译本超越了源文 191
8.5读者心中的原文 199
8.6忠於原文的信念 202
8.7原文、源文、译本 206
9.原文垂死,翻译催生?——目的论、食人论与电影名称的翻译 209
9.1目的论 211
9.2食人论 213
9.3功能至上,原文垂死 216
9.3.1提示片种 217
9.3.2提示剧情 218
9.3.3提示阵容 219
9.3.4模倣复制 220
9.3.5推销激情 221
9.3.6制造悬疑 222
9.4紧贴潮流,翻译催生 223
9.4.1文字游戏 224
9.4.2文本互涉 226
9.4.3价值观念 227
9.4.4美学取向 227
10.今生在来生——从电视剧主题曲的嬗变解读《神鵰侠侣》播散的痕迹 233
10.1经典·原著·改编 234
10.2差异·延异·补充 239
10.3痕迹·显在·隐没 243
10.4文本·语境·重构 251
10.5漂移·播散·转化 254
附卷从结构到後结构的翻译实践 261
Ⅰ.知觉之间——从《新造的人》到《念》 261
Ⅱ.《痕/述》·读者·译者 263
Ⅲ.如何破隔?——谈日记的翻译兼序《安息日志》 269
Ⅳ.隐形与透明——从《荒漠的智慧》看翻译语录的玄机 271
Ⅴ.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位置 275
附录 287
附录一:基督教机构出版的卢云著作中译 287
附录二:天主教机构出版的卢云著作中译 291
附录三:目前没有中译的卢云英语著作 293
附录四:《神鵰侠侣》电视剧收视研究报刊资料 295
附录五:《神鵰侠侣》电视剧主题曲研究报刊及唱片资料 299
引用书目 301
中外名称对照与索引 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