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1.1 青枯病的发生与危害 1
1.2 青枯病原菌的分类地位 1
1.3 青枯雷尔氏菌的形态特征 1
1.4 青枯雷尔氏菌的生理特征 3
1.5 青枯雷尔氏菌的培养特性 3
1.6 青枯雷尔氏菌的运动特性 4
1.7 青枯雷尔氏菌的致害特性 5
1.8 青枯雷尔氏菌的菌株编码 6
1.9 青枯病的农业防治 7
1.10 青枯病的化学防治 9
1.11 青枯病的生物防治 10
第二章 青枯雷尔氏菌侵染特性的多态性 18
2.1 侵染寄主的多态性 18
2.2 侵染方式的多态性 19
2.3 土壤分布的多态性 19
2.4 发生因素的多态性 20
2.5 流行规律的多态性 22
第三章 青枯雷尔氏菌在植株体内分布的多态性 26
3.1 在番茄体内分布的多态性 26
3.2 在茄子体内分布的多态性 28
3.3 在烟草体内分布的多态性 31
3.4 在姜体内分布的多态性 34
3.5 在花生体内分布的多态性 36
第四章 青枯雷尔氏菌形态特征的多态性 43
4.1 青枯雷尔氏菌的形态特征 43
4.2 同一寄主植物上青枯雷尔氏菌形态的多态性 43
4.3 不同寄主植物上青枯雷尔氏菌形态的多态性 44
4.4 不同致病性青枯雷尔氏菌形态的多态性 45
4.5 同一青枯雷尔氏菌菌株继代培养形态的多态性 47
第五章 青枯雷尔氏菌培养特性的多态性 51
5.1 培养特性多态性研究意义 51
5.2 培养特性的研究方法 51
5.3 培养过程生长周期的划分 53
5.4 培养过程菌体数量的变化 54
5.5 培养过程含氮量的变化 55
5.6 培养过程pH值的变化 56
5.7 培养过程OD值的变化 56
5.8 培养过程发酵参数分析 56
5.9 培养过程培养液光吸收值的变化 58
5.10 温度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62
5.11 温度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63
第六章 青枯雷尔氏菌遗传特性的多态性 65
6.1 基因技术在青枯雷尔氏菌研究上的应用 65
6.2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67
6.3 青枯雷尔氏菌的分子检测 70
6.4 青枯雷尔氏菌细胞质粒的多态性 73
6.5 青枯雷尔氏菌RAPD-PCR的多态性 76
第七章 青枯雷尔氏菌种下分化的多态性 83
7.1 青枯雷尔氏菌亚种分化 83
7.2 青枯雷尔氏菌生理小种分化 83
7.3 青枯雷尔氏菌生化型分化 84
7.4 青枯雷尔氏菌血清型分化 85
7.5 青枯雷尔氏菌溶源型分化 85
7.6 青枯雷尔氏菌致病型分化 86
7.7 青枯雷尔氏菌基因型分化 86
7.8 同一生理小种寄主侵染的多态性 88
7.9 同一生理小种生化型分化的多态性 89
第八章 青枯雷尔氏菌致病性分化的多态性 96
8.1 青枯雷尔氏菌弱化指数的建立 96
8.2 青枯雷尔氏菌致病性分化 98
8.3 青枯雷尔氏菌不同致病性菌株的生理差异 100
8.4 青枯雷尔氏菌不同致病性菌株的致害差异 102
8.5 青枯雷尔氏菌菌株后代致病性分离 103
8.6 物理因素对青枯雷尔氏菌致病性的影响 105
8.7 化学因素对青枯雷尔氏菌致病性的影响 105
8.8 生物因素对青枯雷尔氏菌致病性的影响 106
第九章 青枯雷尔氏菌致病机理的多态性 110
9.1 青枯雷尔氏菌致病因子的多态性 110
9.2 青枯雷尔氏菌致病路径的多态性 112
9.3 青枯雷尔氏菌致病基因调控系统的多态性 113
9.4 青枯雷尔氏菌的致病机理 115
第十章 青枯雷尔氏菌基因组序列的多态性 134
10.1 模式微生物——青枯雷尔氏菌 134
10.2 双体基因组结构 134
10.3 基因组的镶嵌结构 136
10.4 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候选基因 137
10.5 依赖Ⅲ型分泌系统的作用因子 139
10.6 毒力的进化 140
10.7 比较基因组 141
10.8 序列测定方法与装配 142
10.9 基因预测与注解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