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书院文库总序&汤一介 1
一、《周易》的本质 7
二、《周易》的人道观与诸子学 22
三、诸子学对《周易》的哲学承传 30
(一)生生之道中的保生观 34
(二)终始之道的善生观 35
(三)时中之道的久生观 38
(四)君子之道的达生观 43
(五)《周易》的稽疑大用 53
(六)稽疑的逻辑推论原理 56
(七)《左传》中的筮例与“易象” 62
四、诸子不得不由《周易》出? 72
(一)为什么诸子百家不得不由《周易》出? 72
(二)诸子百家为什么要向《周易》学习呢? 77
五、《周易》的善生文化精神 81
六、诸子体现的《周易》的善生与保生文化精神 84
(一)孔子:“无咎” 85
(二)老子:“无为” 87
(三)墨子:“无私” 88
(四)庄子:“无我” 91
(五)韩非子:强调“法、术、势”的原则 92
(六)荀子:“学礼”“知止”“积善” 94
七、诸子学中的全生(保生及善生)方法学 99
(一)向内超越:乃德行力的增长,内省修养实践学 99
甲、成君子:以实践“谦”德为上 100
乙、不贰过:以养成“反与复”之能为上 109
丙、善补过:文明以修习“观心”为上 115
丁、“寡过”之机:以“知义”为上 122
(二)向外超越:认识力的提升 131
甲、存在与思想的分野;道与有无的关系 131
乙、指与物、名与实的关系;名,既不是物,也不是指,乃天下无指者也 135
(三)利用厚生之道:造化力的精进 137
甲、要知微明 137
乙、要知善始 137
丙、要积阴德 140
丁、要去除“宿命论”观念 141
戊、要“忘我”,勿被“我知”所困 144
己、要善用合道的“谋与应”以求胜,成为兵家的战略准则 148
庚、韩非子的“主道”法则 152
辛、五行生克流行说 159
附录: 166
A、《左传》《国语》中《周易》筮法之例证 166
B、《左传》《国语》中《周易》筮法例证一览表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