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唐湘如主编;潘圣刚,田华副主编
  • 出 版 社: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36151406
  • 页数:440 页
图书介绍:该书共11章,在阐述了作物生长与发育、品质形成、作物与生态环境、作物栽培技术等理论的基础上,分门别类地阐述了分布广、面积大和有发展潜力的作物,包括水稻、玉米、花生、甘蔗、烟草、甘薯、木薯、小麦、棉花、苎麻、黄麻、红麻、油菜的基本栽培情况、生态特征、栽培管理技术等知识。

第一章 作物生长与发育 1

第一节 作物的分类与分布 1

一、作物的概念 1

二、作物的分类 1

三、作物的分布 3

四、我国主要优势农产品种植区域布局规划 5

第二节 作物生长与发育的特点 8

一、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 8

二、作物的生长发育特性 8

三、作物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12

第三节 作物器官的分化与生长 17

一、种子萌发 18

二、根的生长 20

三、茎的生长 21

四、叶的生长 22

五、花的发育 24

六、种子和果实发育 27

第四节 器官生长的相关性 28

一、地下部和地上部的相互关系 28

二、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互关系 29

三、营养器官间的相互关系 31

第五节 作物的“源、流、库”理论 32

一、源 32

二、库 33

三、流 34

四、源、流、库的协调 34

第六节 作物的群体结构 37

一、群体的特征特性 37

二、群体的田间结构 40

三、作物群体结构及物质生产的影响因素 46

第二章 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 51

第一节 作物产量的形成 51

一、作物产量的类型 51

二、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形成 52

三、作物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 56

四、作物的产量潜力 64

第二节 作物品质的形成 69

一、作物品质及其评价指标 69

二、作物品质形成的生理生化基础 72

三、作物品质形成的生态环境调控作用 80

四、作物品质形成的栽培措施调控作用 83

五、作物品质的改良途径 88

六、作物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 90

第三章 作物与生态环境 97

第一节 作物的生态因子 97

一、生态因子的分类 97

二、生态因子的作用机制 98

三、生态因子的限制方式 99

第二节 作物与光照 100

一、太阳辐射 100

二、光谱成分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00

三、光照强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03

四、光照长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06

第三节 作物与温度 110

一、作物生长发育的基点温度 110

二、积温 112

三、农业界限温度 114

四、作物的温周期现象 114

五、土壤温度与作物生长发育 115

六、作物冠层温度 116

第四节 作物与水分 117

一、生理需水和生态需水 117

二、作物的需水规律 117

三、水与作物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关系 120

第五节 作物与空气 121

一、作物与二氧化碳 121

二、作物与氧气 127

三、作物与其他气体 127

四、温室效应 128

五、酸雨 129

第六节 作物与土壤 129

一、土壤质地与作物生长 129

二、土壤耕地类型与作物生长 130

三、耕作层深度与作物生长 131

四、土壤酸碱度与作物生长 131

五、土壤生物性与作物生长 132

六、土壤养分与作物生长 133

七、土壤水分与作物生长 133

第七节 作物与营养 134

一、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 134

二、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选择性吸收 135

三、作物对必需元素的敏感性 135

四、作物营养关键时期 135

五、不同肥料形态对作物的效应 137

第八节 作物与其他生态因子 138

一、海拔 138

二、地势和地形 138

三、雾 140

四、风 140

第四章 作物栽培措施 142

第一节 播种与移栽 142

一、播种 142

二、育苗移栽 148

三、适时移栽 151

四、合理密植 151

第二节 施肥 152

一、合理施肥的理论依据 152

二、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 155

三、施肥量的确定 156

四、测土配方施肥与精确施肥技术 157

第三节 灌溉 160

一、作物需水量及其影响因素 160

二、作物的需水特性 161

三、作物需水量的计算方法 162

四、灌溉制度与灌溉定额 163

五、灌溉技术 164

六、农艺节水技术 168

第四节 作物植株调整与化学调控 169

一、作物植株的人工调控技术 169

二、化学调控技术 170

第五节 病虫草害防治 178

一、作物病害 178

二、作物虫害 180

三、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 182

四、农田杂草及其防治 187

第五章 水稻 191

第一节 概述 191

一、水稻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 191

二、水稻生产概况 191

三、我国稻作科学的发展 192

四、我国的水稻分区 194

第二节 我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和分类 195

一、我国栽培稻种的起源 195

二、我国栽培稻的分类 196

第三节 水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200

一、水稻品种的生育期及其变化规律 200

二、水稻的器官建成 207

三、水稻不同生育类型品种生育进程的叶龄模式 225

四、水稻产量形成及其规律 226

五、稻米品质的形成 228

第四节 水稻基本栽培技术 236

一、稻田耕整 236

二、培育壮秧 237

三、移栽和合理密植 246

四、水稻营养与施肥 248

五、稻田的水分管理 249

六、水稻的收割与贮藏 251

第五节 水稻直播栽培技术 252

一、直播稻的优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252

二、直播稻类型 252

三、直播稻生长发育特点 253

四、直播稻栽培技术要点 253

第六节 水稻软盘抛秧栽培技术 255

一、抛秧栽培稻的生长发育特点 255

二、抛秧栽培技术要点 255

第七节 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 257

一、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特点 257

二、水稻机插育秧 257

三、大田耕整与机械插秧 261

四、机插水稻大田管理 263

第六章 甘蔗 265

第一节 概述 265

一、甘蔗生产的意义 265

二、甘蔗生产概况与技术发展 265

三、我国甘蔗的分区 266

四、农业专家系统在甘蔗栽培上的应用 267

五、甘蔗立体种养的发展 267

第二节 甘蔗的起源、传播与分类 268

一、甘蔗的起源以及甘蔗糖业的发展与传播 268

二、甘蔗的分类 268

三、甘蔗良种 269

第三节 甘蔗栽培生物学基础 269

一、甘蔗的形态特征 269

二、甘蔗的生长发育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272

第四节 甘蔗栽培技术 275

一、土壤培肥 275

二、蔗田准备 276

三、下种 278

四、甘蔗田间管理 282

五、收获与蔗种贮藏 287

第五节 宿根甘蔗栽培技术 288

一、宿根甘蔗的概念和意义 288

二、宿根甘蔗的特点 288

三、宿根甘蔗栽培技术要点 289

第六节 果蔗栽培技术 290

一、果蔗商品质量及优良品种 290

二、果蔗栽培技术要点 291

第七章 玉米 292

第一节 概述 292

一、玉米生产的重要性 292

二、玉米生产概况 292

三、玉米栽培科学的发展 294

第二节 玉米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294

一、玉米的起源、传播与分类 294

二、玉米的生长发育 296

三、玉米的生育时期 302

四、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302

五、玉米的产量构成及影响因素 305

第三节 玉米栽培技术 306

一、玉米良种选用 306

二、土壤选择 307

三、施肥 307

四、播种 308

五、灌溉 310

六、玉米田间管理 310

七、收获与贮藏 313

第四节 特用玉米及其栽培技术 313

一、特用玉米的基础知识 313

二、特用玉米栽培技术 317

第八章 花生 319

第一节 概述 319

一、花生生产的重要意义 319

二、花生的生产概况 320

第二节 花生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321

一、花生的分类 321

二、花生的生育特性 323

三、花生产量的形成 330

四、花生品质的形成 331

第三节 花生的栽培技术 331

一、轮作 331

二、花生的整地 332

三、花生的播种 333

四、花生的田间管理 335

五、花生的收获与贮藏 338

第四节 秋花生 339

一、种植秋花生的意义 339

二、秋花生的生育特点 339

三、秋花生的栽培技术 339

第五节 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341

一、精细整地,施足基肥 341

二、选择适宜品种 341

三、适期早播 341

四、覆膜 341

五、覆膜花生的田间管理技术 341

第六节 花生栽培技术研究展望 343

一、花生生产前景 343

二、花生栽培科学研究展望 343

第九章 烟草 344

第一节 概述 344

一、烟草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344

二、烟草生产概况 344

三、烟草的起源与类型 346

第二节 烟草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349

一、烟草的形态特征与生长特点 349

二、烟草的生育特性 353

三、烟草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355

第三节 烟草的产量与质量 356

一、烟草的产量构成 356

二、烟叶质量 356

三、烟草产量与质量的关系及影响因素 359

第四节 烟草栽培技术 359

一、种植制度 359

二、培育壮苗 360

三、整地与移栽 361

四、田间管理 362

第五节 烟叶的调制 366

一、烟叶调制的作用 366

二、烤烟的成熟、采收与烘烤 366

三、南方主要晾晒烟调制技术 369

第十章 其他粮食作物 372

第一节 甘薯 372

一、概述 372

二、甘薯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373

三、甘薯的栽培技术 375

第二节 马铃薯 378

一、概述 378

二、马铃薯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380

三、马铃薯的栽培技术 382

第三节 木薯 385

一、概述 385

二、木薯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386

三、木薯的栽培技术 388

第四节 小麦 391

一、概述 391

二、小麦的生物学特性 392

三、小麦的栽培技术 397

第十一章 其他经济作物 402

第一节 棉花 402

一、棉花概述 402

二、棉花的生物学特性 404

三、棉花栽培技术 414

第二节 苎麻 418

一、苎麻概述 418

二、苎麻的生物学特性 419

三、苎麻栽培技术 420

第三节 黄麻 红麻 423

一、黄麻、红麻概述 423

二、黄麻、红麻的生物学特征 423

三、黄麻、红麻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425

四、黄麻、红麻栽培技术 425

第四节 油菜 426

一、油菜概述 426

二、油菜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430

三、冬油菜育苗移栽技术 433

四、田间管理 436

主要参考文献 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