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选题的根据和意义 1
一、选题的根据 1
二、研究的意义 7
第二节 民族利益研究的学术回顾 10
一、西方学者对民族利益的关注 10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利益理论 15
三、国内学者对于民族利益的研究 18
四、国内关于民族利益特殊保护问题的争论 21
五、民族利益协调与族际政治整合研究综述 25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31
一、本书的研究方法 31
二、本书的分析逻辑 32
三、本书的主要内容 33
四、本书的创新之处 35
第二章 民族利益与民族政治 37
第一节 利益与民族的关系透视 37
一、利益的内涵 37
二、民族的内涵 41
三、利益与民族的关系 44
第二节 民族利益的内涵与特性 53
一、民族利益的界定 53
二、民族利益的内容 54
三、民族利益的特性 57
第三节 民族利益与民族关系 62
一、民族关系的本质是相关民族之间的利益关系 62
二、民族利益与民族意识的互动关系 64
三、民族利益是民族矛盾的根本因素 68
第四节 民族利益与民族政治 71
一、民族利益与民族国家认同 71
二、民族利益与民族政治稳定 74
三、民族利益与民族国家合法性建构 76
第三章 社会转型期民族利益矛盾的原因及协调的必要性 79
第一节 民族利益矛盾的经济原因分析 79
一、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矛盾与问题 80
二、资源利用、生态恶化导致的民族利益矛盾 83
第二节 民族利益矛盾的政治原因分析 86
一、国家权力的分享与分配的原因 86
二、民族政策滞后和民族政策本身的原因 90
第三节 文化差异导致的民族利益矛盾 92
一、民族文化特性的差异引起民族之间的利益矛盾 92
二、民族文化资源的争夺引起的利益矛盾 94
三、宗教因素引起的民族利益矛盾 96
第四节 民族利益协调的必要性 98
一、民族利益问题的重要性决定了协调的必要性 98
二、社会转型期的现实要求 102
三、和谐社会构建的时代要求 104
第五节 少数群体的权利与社会公正 108
一、国内少数民族权利研究的综述 109
二、对少数群体概念的解读 116
三、少数群体的权利保护 118
四、少数群体权利的保护:和谐社会构建的道德防线 121
第四章 当今世界主要国家的民族利益协调实践比较分析 125
第一节 加拿大民族利益协调的理论和实践 125
一、加拿大民族构成 126
二、加拿大民族利益协调理念和实践的嬗变 127
三、加拿大民族利益协调实践的评价 130
第二节 美国的民族利益协调的政治安排与实践 135
一、美国的民族格局 135
二、没有“民族”的政治形式 136
三、美国民族利益协调政策的实践 137
四、民族利益协调政策和制度的评价 140
第三节 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 146
一、苏联的民族政策与民族问题的产生 147
二、对苏联解体的历史评价以及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149
第四节 印度民族利益协调的理论与实践 152
一、印度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现状 153
二、印度的民族利益协调的实践 156
三、印度民族政策评价 159
四、印度教民族主义及其对印度政治的影响 162
第五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协调民族利益的实践考察和启示 170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利益协调实践的历史考察 170
二、新中国成立近六十年来民族利益协调经验启示 177
第六节 主要多民族国家民族利益协调的比较分析 184
一、民族政治制度的模式选择由各国国情决定 184
二、民族利益协调的方式都有一个不断嬗变的过程 186
三、民族利益协调的政治理念不尽相同 187
第五章 民族利益协调的路径选择 191
第一节 “多元一体”:中国民族利益协调论纲 191
一、“多元一体”:民族利益协调的现实起点 192
二、“多元一体”连接点:民族利益结构 194
三、“多元一体”:多民族中国利益协调的理论支点 196
四、认同一体国家:民族利益协调目标 206
第二节 民族利益协调中国家的意志抉择 208
一、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的权衡 208
二、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选择:“民族主义”还是“国家主义” 211
三、国家在民族利益协调中的两难选择:效率与公平的博弈 215
四、两种主义:大汉族主义与地方民族主义 219
五、民族平等与民族优惠政策的“悖论” 221
第三节 民族利益协调的对象 224
一、协调民族利益的各种主体关系 224
二、协调各种民族利益类型之间的矛盾 227
第四节 民族利益协调的机制建构 248
一、利益表达机制:民族利益协调的前提 249
二、多维互动机制:民族利益协调的主体保障 259
三、制度调节机制:民族利益协调的根本 267
四、利益推进机制:民族利益协调的必然要求 279
五、利益补偿机制:民族利益协调的现实要求 285
六、利益引导机制:民族利益协调的有效补充 292
结论 304
参考文献 307
后记 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