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原则 3
第一节 产生科学定律的条件 3
第二节 实证研究的要素 4
资料搜集 15
第一节 文献收集方法 15
第二节 实证资料的收集方法 16
一、实证资料的种类 16
二、收集实证数据方法 18
计质研究 19
一、人种志法 19
二、行动研究法 22
三、内容分析法 23
四、个案研究法 26
五、历史法 33
六、比较法 35
计量研究 37
一、调查法 37
(一)问卷调查法 40
(二)实地调查法 51
(三)观察法 51
(四)访问法 54
(五)电话访问法 55
二、实验法 55
(一)内效度问题 55
(二)外效度问题 63
三、统计报告分析 66
四、统合分析法 66
资料兮析方法 83
第一节 对于类别尺度与等级尺度资料的分析方法 83
一、x2x考验 84
(一)单因子,期望机率一样之情形 84
(二)单因子,期望机率不一样之情形 85
(三)双因子之x2x考验 86
(四)重复量数之x2x考验 88
二、等级相关 89
(一)Spearman的等级相关 89
(二)Kendall的和谐系数 90
第二节 对于等距尺度与等比尺度资料的分析 92
一、相关系数 93
(一)积差相关 93
(二)净相关 96
二、单变量推论统计 99
考验 99
(一)用于组间独立的t考验 99
(二)用于组间不独立的t考验 101
变异数分析 102
一、单因子「用于组间独立的F考验」 103
二、单因子「用于组间不独立(配对样本)的F考验」 107
三、双因子用于组间独立的F考验 111
四、双因子用于组间不独立的F考验 119
五、用于组间独立的三因子变异数分析 124
六、用于重复量数的三因子变异数分析 134
(一)被试接受一个变项的重复测量 134
(二)被试接受两个变项的重复测量 141
共变异数分析 151
一、组间独立之单因子共变异数分析 151
二、组间独立之二因子共变异数分析 158
回归分析 165
一、单回归 165
二、多元回归 171
(一)回归系数估计值之演算 181
(二)回归系数的标准误之演算 183
(三)多元共线性问题 185
(四)残差的自我相关问题 186
(五)残差不均匀性的检定 189
时间数列分析 190
一、教育上所用各种预测方法之简述 190
二、各种推估方法与时间数列预测法准确度上的比较 197
三、时间数列分析之基本概念 199
(一)自我相关函数之计算 206
(二)偏自我相关函数之计算 212
(三)自我相关系数之标准误与偏自我相关系数之标准误之求法 219
(四)差分算子 220
(五)后移算子 221
四、ARIMA模式 222
(一)AR(P)模式 222
(二)MA(q)模式辨认 232
(三)ARMA之模式辨认 237
(四)季节性ARIMA(p,d,q)之辨认 245
五、参数估计 249
六、预测 250
七、转换函数模式 252
(一)适用转换函数模式之时机 252
(二)转换函数模式之一般模式 253
(三)冲击反应函数的求法 254
(四)从冲击反应函数ω(B)与δ(B) 256
(五)转换函数模式之计算举例 258
(六)模式之适合度检定 263
(七)转换函数模式之教育研究实例—高职教师数之预测 264
三、多变量分析 294
区别分析 294
一、两组的区别分析 294
(一)Fisher的区别方法 294
(二)多变量常态机率密度法 303
二、用于多组的区别分析 307
(一)Fisher的区别方法 307
(二)多变量常态机率密度法 331
三、结语 333
多变量变异数分析 334
一、单因子多变量变异数分析 334
二、用于独立样本之二因子多变量变异数分析 347
羣集分析 363
一、集结阶层法 363
(一)连锁法 364
(二)最小变异数法 369
主成分分析 377
典型相关分析 390
一、基本概念 390
二、典型相关计算过程之分解 393
因素分析 435
一、正交的因素模式 436
二、估计参数的方法 438
三、因素转轴 440
(一)从共变异数矩阵求因素负荷量 445
(二)从相关矩阵求出因素负荷量 448
(三)转轴 449
(四)因素分数 452
线性结构关系 468
一、LISREL模式 469
二、参数估算 472
三、结构方程模式之适合度检定 492
四、误差共变异数矩阵不正定(nonpasitive definite)问题 497
五、线性结构式在教育上的应用 499
对数线性模式分析 502
一、对数线性模式 502
(一)在饱和模式下参数之估计 505
(二)缩减模式下参数之估计 508
二、对数化变异数分析 523
研究报告的写法 531
第一节 研究报告的结构 531
第二节 编辑格式的规定 540
附录 555
附录A:希腊字母之小写,大写与读音 555
附录B:标准常态机率 556
附录C:t考验之显著性临界值 557
附录D:x2考验之显著性临界值 558
附录D:x2x考验之显著性临界值(续) 559
附录E:F考验之显著性临界值 560
附录E:F考验之显著性临界值(续1) 561
附录E:F考验之显著性临界值(续2) 562
附录E:F考验之显著性临界值(续3) 563
附录E:F考验之显著性临界值(续4) 564
附录E:F考验之显著性临界值(续5) 565
附录F:积差相关系数显著性临界值 566
附录G:Durbin-Watson之d统计:dl与du之显著点(α=0.05) 567
附录G:Durbin-Watson之d统计:dl与du之显著点(α=0.01)(续) 568
附录H:Spearman之等级相关系数之显著性临界值 569
附录I:随机号码 570
附录I:随机号码(续1) 571
附录I:随机号码(续2) 572
附录I:随机号码(续3) 573
参考书目 575
英汉对照索引 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