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基础》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孟繁洁,张先庚主编;裘秀月,刘伟,王彩霞,向宇副主编;戴锡孟主审
  • 出 版 社: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35778666
  • 页数:341 页
图书介绍:本教材编写依照护理学专业的知识结构要求,遵循“三基五性”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在内容上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要求是“实用为先、够用为度”,坚持“精理论、强实践;精基础、强临床”的原则,围绕“学科需要、教学需要、社会需要”三个需要,科学把握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达到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实用护理人才的目标。教材立足于中医理论,阐述中医整体护理观及中医护理程序,推进现代中医护理理论体系的建立、发展与完善,使学生具备现代中医护理理念和思维方式,为在临床工作中运用中医护理程序、实施中医整体护理奠定较扎实的基础。

第一篇 绪论 1

第一章 概述 1

第一节 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1

一、中医学的形成 1

二、中医学的发展 2

第二节 中医护理学发展概况 4

一、原始社会时期 4

二、夏至春秋时期 4

三、战国至东汉时期 4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 5

五、隋唐五代时期 5

六、宋金元时期 6

七、明代医学与中医护理学的发展 6

八、清代的医学与临证护理 6

九、当代 7

第三节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7

一、整体观念 7

二、辨证施护 8

自学指导 9

第二篇 中医基础理论 10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10

第一节 阴阳学说 10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10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12

第二节 五行学说 14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4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17

自学指导 19

第三章 藏象 21

第一节 五脏的功能与系统连属 21

一、心 21

〔附〕心包络 24

二、肺 24

三、脾 27

四、肝 30

五、肾 32

〔附〕命门 35

第二节 六腑的功能 36

一、胆 36

二、胃 37

三、小肠 38

四、大肠 39

五、膀胱 40

六、三焦 40

第三节 奇恒之腑的功能 42

一、脑 42

二、髓 44

三、骨 44

四、脉 45

五、女子胞 46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48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48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53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54

自学指导 56

第四章 气血精津液 58

第一节 气 58

一、气的基本概念 58

二、气的生成 59

三、气的功能 59

四、气的运动 61

五、气的分类 62

第二节 血 64

一、血的基本概念 64

二、血的生成 64

三、血的功能 65

四、血的循行 65

第三节 精 66

一、精的基本概念 66

二、精的生成 66

三、精的功能 67

第四节 津液 67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67

二、津液的代谢 68

三、津液的功能 69

第五节 气、血、精、津液的关系 70

一、气和血的关系 70

二、气与精的关系 71

三、气与津液的关系 71

四、血与精的关系 72

五、血与津液的关系 72

自学指导 73

第五章 经络与腧穴 75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及其组成 75

一、经络的概念 75

二、经络的组成 75

第二节 十二经脉 76

一、十二经脉的命名原则 76

二、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关系 76

三、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77

四、十二经脉的循行流注 77

第三节 奇经八脉 78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78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78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79

第五节 腧穴总论 80

一、腧穴的概念 80

二、腧穴的分类 80

三、腧穴的作用 80

四、腧穴的定位方法 81

第六节 经络腧穴各论 84

十四经脉及常用腧穴 84

自学指导 104

第六章 病因与病机 106

第一节 病因 106

一、六淫 106

二、疠气 110

三、七情内伤 110

四、饮食失宜 111

五、劳逸失度 113

六、痰饮 114

七、瘀血 115

八、结石 116

九、外伤 117

十、寄生虫 118

第二节 病机 118

一、发病机制 118

二、基本病机 120

自学指导 128

第七章 诊法 130

第一节 望诊 130

一、望神 130

二、望色 131

三、望形态 132

四、望头与发 132

五、望五官 133

六、望皮肤 133

七、望络脉 134

八、望排出物 134

九、望舌 135

第二节 闻诊 137

一、听声音 137

二、嗅气味 138

第三节 问诊 138

一、问诊的方法 139

二、问诊的内容 139

第四节 切诊 141

一、脉诊 141

二、按诊 143

自学指导 144

第八章 辨证 146

第一节 八纲辨证 146

一、表里辨证 146

二、寒热辨证 148

三、虚实辨证 150

四、阴阳辨证 152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 154

一、气病辨证 154

二、血病辨证 155

三、气血同病辨证 156

四、津液病辨证 158

第三节 脏腑辨证 159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160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162

三、脾与胃病辨证 165

四、肝与胆病辨证 168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171

第四节 其他辨证方法 173

一、六经辨证 173

二、卫气营血辨证 177

三、三焦辨证 179

自学指导 180

第三篇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182

第九章 防治与护理原则 182

第一节 预防 182

一、未病先防 182

二、既病防变 184

第二节 治疗与护理原则 185

一、治(护)病求本 185

二、标本缓急 187

三、同病异治(护)与异病同治(护) 187

四、扶正祛邪 188

五、三因制宜 189

六、调整阴阳 190

第三节 辨证施护的程序与方法 190

一、运用四诊方法收集病情资料 191

二、运用辨证方法辨明证候类型 191

三、依据整体观与证候特点提出护理问题 192

四、根据护理原则制订护理目标及措施 192

五、运用中西医护理理论及时评价记录 193

六、运用中医养康知识进行健康教育 193

自学指导 194

第十章 中医一般护理 195

第一节 病情观察 195

一、病情观察的目的和要求 195

二、病情观察的方法和内容 197

第二节 生活起居护理 197

一、起居有常 198

二、劳逸适度 198

三、环境适宜 199

第三节 情志护理 200

一、情志与健康的关系 200

二、影响情志变化的因素 201

三、情志护理的目的 202

四、情志护理的原则 203

五、情志护理的方法 204

六、预防七情致病的方法 205

第四节 饮食护理 206

一、饮食调护的概念与意义 206

二、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 207

三、食物的性味和功效 208

四、饮食宜忌 209

五、常用饮食调护方法 210

第五节 病后调护与康复护理 212

一、病后调护 212

二、康复护理 213

第六节 运动养生 215

一、八段锦 216

二、五禽戏 217

三、太极拳 218

自学指导 225

第十一章 体质调护 227

第一节 体质 227

一、体质与体质学说的概念 227

二、体质的形成与影响因素 228

三、体质的分类及其特征 229

第二节 不同体质的调护 231

一、体质调护的概念与原则 231

二、不同体质的调护 231

自学指导 234

第十二章 中药用药及护理 236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 236

一、中药的性能 236

二、中药的用法 238

三、常用中药及用药分类 240

第二节 方剂的基本知识 267

一、方剂的组成及变化 267

二、方剂的剂型 268

〔附〕部分常用方剂简表 270

第三节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 279

一、汗法及护理 279

二、吐法及护理 280

三、下法及护理 281

四、和法及护理 281

五、温法及护理 282

六、清法及护理 282

七、消法及护理 283

八、补法及护理 284

第四节 给药护理 284

一、中药汤剂煎煮法 284

二、用药方法 286

三、几种常见中草药中毒的解救 289

自学指导 290

第四篇 中医护理基本技术 292

第十三章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 292

第一节 针刺法 292

一、毫针刺法 292

二、电针法 300

三、水针法 300

第二节 灸法 302

一、艾条灸 302

二、艾炷灸 304

三、温针灸 306

第三节 推拿疗法 307

一、推拿疗法的基本知识 308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 316

三、用物准备 316

四、操作方法 316

五、注意事项 316

第四节 拔罐法 317

一、拔罐的基本知识 317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 319

三、用物准备 320

四、操作方法 320

五、注意事项 320

第五节 耳穴埋豆法 321

一、耳郭与耳穴的基本知识 321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 323

三、用物准备 323

四、操作方法 324

五、注意事项 324

第六节 刮痧法 324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 324

二、用物准备 325

三、操作方法 325

四、注意事项 326

第七节 足底疗法 326

一、足底反射区基本知识 326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 329

三、用物准备 329

四、操作方法 329

五、注意事项 329

第八节 药熨法 330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 330

二、用物准备 330

三、操作方法 330

四、注意事项 331

第九节 中药换药法 331

一、适应证 331

二、用物准备 331

三、操作方法 331

四、注意事项 332

第十节 中药保留灌肠 332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 333

二、用物准备 333

三、操作方法 333

四、注意事项 334

自学指导 334

《中医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