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引言 恢复感性活动作为实践概念原初形态的作用和意义 1
第一节 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三种对立及其根源 1
第二节 感性活动作为实践概念的原初形态 6
一 实践概念的困境及界定 7
二 恢复感性活动的必要性 13
三 重提感性活动的重要性 16
第三节 马克思感性活动论如何借鉴现象学方法 20
第一章 当代西方哲学家对马克思感性活动论的解读 30
第一节 海德格尔的“误读”:一种新时代的关于劳动的形而上学 30
一 恩格斯的论断和海德格尔的挑战 31
二 马克思和黑格尔的本质区别:两种不同的劳动对象化观点 36
三 海德格尔和马克思致思的相通和差异 40
第二节 马尔库塞的“发展”:从劳动解放论到爱欲解放论 44
一 《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概要》的初步尝试 45
二 劳动如何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 49
三 爱欲解放论与“新感性”的生成 55
第三节 哈贝马斯的“重建”:感性活动的二重裂变 62
一 马克思的贡献:通过“社会劳动”对黑格尔批判的批判 63
二 马克思的失误:把交往活动归结为工具活动 66
三 历史唯物主义与“认识批判危机” 70
小结 马克思感性活动论与意识现象学的空场 74
第二章 感性活动的自明性与黑格尔哲学批判 76
第一节 近代哲学的基本困境与黑格尔哲学的形式统一 76
一 近代哲学的基本困境 78
二 黑格尔哲学的形式统一 82
三 重审《精神现象学》的开端 86
第二节 费尔巴哈哲学的突破和局限 90
一 感性对象性与意识内在性的基本对立 91
二 感性直观与重返意识内在性的必然性 94
第三节 感性活动本体论与“思想居所的革命” 101
一 感性活动概念的外延和内涵 101
二 感性活动作为“形式指示”及其三重规定性 105
三 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五次批判 116
小结 感性活动论对心物二元论的统摄与超越 122
第三章 感性活动的自否定与政治经济学批判 123
第一节 《巴黎手稿》之现象学解:感性活动作为异化劳动 123
一 国民经济学的二律背反与异化劳动 124
二 从异化劳动到劳动异化 127
三 从劳动异化到劳动对象化 129
四 从劳动对象化到对象性活动 131
五 马克思的“存在论差异”:对象化和异化区分的重大理论意义 133
第二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感性活动作为物质生产活动 140
一 马克思论存在:存在就是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140
二 马克思论时间: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149
三 马克思论“真实的思想的过程” 159
第三节 《资本论》及其手稿:感性活动作为“赋形之火的活劳动” 169
一 “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批判:方法论前提 170
二 抽象如何成为统治:商品、货币和资本的生存现象学分析 176
三 “历史之谜”的真正解答:感性活动的自否定机制 181
小结 《资本论》与马克思思想的科学与哲学之争 187
第四章 感性活动的社会性与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 189
第一节 共产主义为何不只是“党派”和“世界观” 189
一 马克思早期对共产主义的看法 190
二 共产主义诸形态及其批判 194
三 对共产主义理论的两种通常误读 198
第二节 共产主义作为“世界历史意义的自行道出”如何可能 202
一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 203
二 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 207
三 共产主义是“历史之谜”的解答 212
第三节 共产主义运动与现代性视域中的个体生存 216
一 施蒂纳形而上学批判的内在冲突 217
二 马克思的反批判:个体存在的历史生成和社会维度 221
三 现代性视域中的个体生存 225
小结 共产主义运动与人道主义和实证主义之争 227
第五章 感性活动论与现代性问题 229
第一节 感性活动论与哲学终结论 230
一 马克思终结了何种意义上的哲学 230
二 马克思哲学与世界观 236
三 “改变世界”与“解释世界”的关系 241
第二节 感性活动论与欧洲虚无主义 245
一 海德格尔理解的虚无主义 245
二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虚无主义的“根据” 249
三 感性活动论与虚无主义的克服 253
第三节 感性活动论与现代性悖论 257
一 感性活动论与启蒙理性、浪漫主义 258
二 马克思视域中的现代性悖论及其根源 265
三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 271
余论 感性活动本体论如何成为沟通中西哲学的中介 275
参考文献 288
后记 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