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主题的确立 1
第二节 调查区域与调查点的选择 4
一、调查区域 4
二、调查点的选择 5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叙述框架 10
一、研究设计 10
二、叙述框架 12
第四节 研究方法 15
一、资料收集的方法 15
二、资料处理的方法 17
第五节 文献回顾 18
一、村落研究 18
二、追踪研究 24
三、蒙古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27
第六节 理论分析框架 31
一、国家—社会分析框架 31
二、研究主题与分析框架的结合 38
第七节 基本研究假设 42
第二章 历史视野中的村落变迁:村落史的脉络 44
第一节 村落形成与村名的由来 44
第二节 行政区划及所属的演变 46
第三节 半农半牧经济文化形态的形成 52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体制与社会生活变迁 61
一、土地改革及农业合作化时期的体制及生活(1947-1958) 61
二、人民公社时期的体制及生活(1958-1978) 73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的体制与生活(1978年后) 82
第三章 现实场景中的村落生活:比较的视角 90
第一节 人口 90
一、人口变动 91
二、人口的民族构成 94
三、人口的文化程度 99
四、蒙古族与汉语使用能力 104
第二节 家庭 120
一、家庭结构 120
二、家庭规模 126
第三节 婚姻 130
一、婚姻状况 131
二、通婚范围 134
三、婚姻途径 140
四、蒙古族与汉族通婚 143
第四节 经济生活 150
一、经济结构 150
二、收入结构 159
三、种植结构 172
四、白村经济个案研究 179
五、白村家庭经济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184
第五节 支出结构 195
一、总支出的构成 196
二、生活消费的支出构成 203
三、食品消费的支出构成 208
四、主食与肉食的消费支出构成 213
五、生产支出 218
第六节 日常生活 220
一、房屋 220
二、耐用消费品及其他主要财产拥有情况 230
三、行为与态度 236
第四章 体制、政策与村落生活:村民的视角 253
第一节 土地制度:第二轮土地承包及其完善 255
一、白村土地承包政策的沿革 256
二、村民眼中的第二轮土地承包 259
第二节 分配制度:农村税费改革 266
一、税费改革之前的村民负担 268
二、税费改革后的村民生活 273
三、税费改革后的村政与公共事务 275
第三节 管理体制:机构改革 283
一、白村所在区域的政府机构改革 284
二、机构改革与村落生活 284
第四节 一个知情者眼中的白村生活 297
一、基层债务与农民负担 298
二、基层抬款行为 299
三、“统一经营管理”政策 300
四、税费改革后的嘎查干部 301
五、税费改革后的村民权力 302
六、农村合作医疗 302
第五节 白村“先行者”的遭遇 303
一、创业经历与憧憬(1996) 304
二、现实困境与不满(2006) 307
三、对国家政策的不同感受 314
第五章 体制、政策与社会变迁:理论探讨 317
第一节 体制政策与蒙古社会变迁 319
一、体制政策与游牧时代蒙古社会变迁 319
二、体制政策与农耕时代蒙古社会变迁 320
第二节 蒙古族乡村社会变迁的特征 322
一、变迁范围日益扩大 322
二、民族文化和传统日益淡化 324
三、民族交往日益深化 326
四、政策影响日益凸显 326
第三节 蒙古族乡村社会变迁的动力 327
一、政策制定者——中央政府和自治区政府 328
二、政策执行者——地方政府 331
三、政策针对者——乡村社会 334
第四节 反思与展望 341
一、反思 341
二、政策建议 346
三、展望 348
参考文献 350
附录一 典型个案访谈记录 358
附录二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社会经济调查问卷 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