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大气污染与大气颗粒物 1
1.2 大气复合污染中的颗粒物 2
1.2.1 复合污染与大气复合污染 2
1.2.2 颗粒物与大气复合污染 4
1.3 大气颗粒物的环境影响——从空气污染到气候变化 8
1.3.1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9
1.3.2 对能见度的影响 11
1.3.3 对水循环和气候的影响 14
参考文献 23
第2章 大气颗粒物的基本特征 28
2.1 粒径与粒径分布 28
2.2 形貌 32
2.3 化学组成 37
2.4 光学特性 39
2.4.1 光的散射和吸收 39
2.4.2 化学消光 41
2.5 大气过程与源汇机制 45
2.5.1 来源与形成 45
2.5.2 大气过程与去除 51
参考文献 53
第3章 大气颗粒物的采样方法 57
3.1 概述 57
3.2 环境采样 58
3.2.1 质量浓度采样 58
3.2.2 化学物种采样 59
3.2.3 汞的采样 66
3.2.4 常用的采样器 67
3.3 源采样 72
3.3.1 固定源 73
3.3.2 流动源 78
3.3.3 无组织排放 81
3.4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82
参考文献 84
第4章 大气颗粒物的分析表征 86
4.1 概述 86
4.2 大气颗粒物的浓度测定 87
4.2.1 质量浓度 87
4.2.2 粒数浓度 91
4.2.3 浓度监测方法比较 92
4.3 大气颗粒物的样品前处理 93
4.4 无机元素 95
4.5 离子组分 96
4.5.1 比色法 97
4.5.2 分光光度法 98
4.5.3 离子色谱法 98
4.6 含碳组分 101
4.6.1 含碳组分总量 102
4.6.2 水溶性有机碳 109
4.6.3 有机组分单体 111
4.7 化学组分的在线分析 117
4.7.1 化学组分在线分析 118
4.7.2 单粒子化学组分在线分析 121
4.8 单颗粒显微分析 122
4.8.1 形貌分析 123
4.8.2 化学组分分析 125
4.9 同位素分析 129
4.9.1 碳同位素分析 129
4.9.2 铅同位素分析 131
参考文献 133
第5章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识别与解析方法 139
5.1 概述 139
5.2 扩散模型法 141
5.3 受体模型法 142
5.3.1 富集因子法 145
5.3.2 因子分析法 146
5.3.3 化学质量平衡法 147
5.3.4 PMF和UNMIX法 149
5.3.5 多元线性回归法 150
5.4 基于显微分析的源识别方法 151
参考文献 154
第6章 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156
6.1 概述 156
6.2 中国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时空变化 157
6.2.1 概况 157
6.2.2 典型区域及特大城市的PM2.5浓度时空变化 161
6.3 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时空变化 165
6.3.1 概况 165
6.3.2 PM2.5浓度的时空变化 168
6.3.3 北京PM2.5与PM10、TSP的浓度比较 173
6.3.4 北京大气颗粒物的锯齿型变化 177
6.3.5 北京奥运会期间PM2.5浓度变化 185
6.4 北美地区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时空变化 187
6.5 欧洲和其他地区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时空变化 193
6.5.1 欧洲 193
6.5.2 其他地区 195
参考文献 196
第7章 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及其质量平衡 200
7.1 概述 200
7.2 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成 201
7.2.1 北京PM2.5的化学组成 201
7.2.2 不同地区PM2.5的化学组成比较 205
7.3 PM2.5的化学物种构成方法 210
7.4 PM2.5的质量平衡 212
7.4.1 总体质量平衡 212
7.4.2 物种构成的季节与年际变化 219
7.4.3 特殊时段的质量平衡 222
7.5 PM2.5中未鉴别成分的可能来源 223
参考文献 229
第8章 水溶性离子与大气复合污染 234
8.1 概述 234
8.2 北京地区水溶性离子长期污染特征 235
8.2.1 无机离子时空变化特征 235
8.2.2 有机离子浓度特征 253
8.2.3 水溶性离子粒径分布 254
8.2.4 水溶性离子的气-固分配特征 259
8.2.5 水溶性离子与气态污染物及气象因素相关性分析 260
8.2.6 水溶性离子与复合污染特征 274
8.3 华北地区水溶性离子污染特征:北京奥运会案例 276
8.3.1 观测点选择 276
8.3.2 样品采集、分析与气象观测 278
8.3.3 奥运会前后水溶性离子的污染特征 279
8.4 珠三角广佛地区水溶性离子污染特征 293
8.4.1 采样点选取与样品采集 293
8.4.2 水溶性离子浓度水平及化学组成 294
8.4.3 粒径分布 299
8.4.4 典型灰霾污染过程水溶性离子污染特征 303
参考文献 306
第9章 含碳组分与大气复合污染 310
9.1 概述 310
9.2 大气颗粒物含碳组分污染特征 311
9.2.1 北京及周边地区 311
9.2.2 珠三角广佛地区 327
9.2.3 国内外相关研究 334
9.3 OC/EC相关性及二次有机气溶胶 338
9.3.1 OC、EC相关性 338
9.3.2 OC/EC比值 341
9.3.3 二次有机碳SOC 345
9.4 有机组分单体污染特征 352
9.4.1 正构烷烃 353
9.4.2 多环芳烃 358
9.4.3 有机酸 364
参考文献 367
第10章 大气颗粒物与区域复合污染的来源识别 374
10.1 概述 374
10.2 基于受体模型的来源解析 374
10.2.1 国内相关研究简述 374
10.2.2 无机元素的来源——富集因子分析 375
10.2.3 水溶性物种的来源——因子分析 381
10.2.4 有机组分单体来源分析 383
10.3 基于锯齿型规律的区域来源识别 393
10.3.1 物理识别 393
10.3.2 化学识别 411
10.3.3 定量估算 415
10.4 基于单颗粒显微分析的来源识别 426
10.4.1 北京PM10的来源 427
10.4.2 宁波PM2.5的来源 431
参考文献 431
第11章 大气颗粒物与区域复合污染的控制 435
11.1 控制法规与标准 435
11.1.1 美国 435
11.1.2 其他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 437
11.2 控制对策 440
11.2.1 欧美经验 440
11.2.2 中国实践 442
11.3 研究展望 445
参考文献 447
附录 449
附录A 大气颗粒物研究相关的部分网络资源 449
附录B 缩写词 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