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概论 1
1.1 发光现象 1
1.2 激发方式 1
1.3 发光的应用 3
1.3.1 固体激光物质 3
1.3.2 半导体激光器 3
1.3.3 照明光源 4
1.3.4 显示和显像 4
1.3.5 核辐射线探测器 4
1.3.6 光子电子学 4
1.3.7 发光和物质的微观物理过程 5
参考文献 6
第2章 发光材料及其特征 7
2.1 发光材料 7
2.2 发射光谱 9
2.3 吸收光谱 11
2.4 光谱的宏观量与微观过程的联系 12
2.5 激发光谱 15
2.6 发光衰减 15
2.7 发光效率 17
参考文献 19
第3章 群论简介 20
3.1 群 20
3.2 群的表示 22
3.3 直积 25
3.4 对称群 26
3.5 连续群 27
3.6 能级分裂 30
3.7 Jahn-Teller效应 33
参考文献 33
第4章 发光中心与发光光谱 34
4.1 激活剂在发光材料中的作用 34
4.2 自由离子的电子结构和光谱项 36
4.3 具有S2电子壳层离子的发光 41
4.4 dn电子的发光及晶格对它们的影响 42
4.4.1 晶体场的作用 43
4.4.2 3d1电子在立方晶场中的矩阵元 46
4.4.3 群论的应用 51
4.5 稀土离子的能级间跃迁 52
4.6 复合发光 55
参考文献 58
第5章 晶格弛豫与无辐射跃迁 59
5.1 晶格弛豫和多声子过程 59
5.1.1 电子-晶格系统的运动方程及各个状态的能量 59
5.1.2 黄昆参数与谱形函数 61
5.1.3 声子伴线及其强度 62
5.2 位形坐标 63
5.3 无辐射跃迁 65
5.3.1 高温强耦合 65
5.3.2 弱耦合 67
参考文献 69
第6章 发光动力学 70
6.1 复合发光的衰减 70
6.2 热致释光 73
6.2.1 热释光剂量计 73
6.2.2 TL曲线的分析 74
6.2.3 具体的TLD材料 79
6.3 光致释光 80
参考文献 82
第7章 能量传递 83
7.1 概述 83
7.2 Dexter的能量传递理论 84
7.2.1 电多极子共振传递 84
7.2.2 交换作用传递理论 87
7.3 Inokuti-Hirayama理论 89
7.4 其他有关的传递理论 90
7.5 上转换发光 91
参考文献 92
第8章 无机物的电致发光 94
8.1 概述 94
8.2 粉末电致发光器件 95
8.2.1 器件的结构和发光强度与电压的关系 96
8.2.2 粉末电致发光的机理 96
8.3 无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 97
8.4 发光二极管 98
8.5 超晶格和量子阱 105
参考文献 107
第9章 有机薄膜电致发光 108
9.1 有机分子的光致发光 108
9.1.1 有机分子的能级 108
9.1.2 分子结构与发光特性的关系 109
9.1.3 发光的猝灭 111
9.1.4 有机固体的发光 112
9.2 有机固体薄膜的电致发光 112
9.2.1 早期的有机EL器件 114
9.2.2 有机EL器件性能进展 116
9.3 有机EL器件的结构及其和性能的关系 117
9.4 激子的形成、发光中心的激发和发光 121
9.5 发光强度、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 123
9.6 影响器件性能的一些因素 126
9.6.1 电极的选择 126
9.6.2 有机原材料 127
9.6.3 器件的寿命 127
9.7 高分子发光薄膜简况 128
参考文献 129
附录A 一些重要发光材料 131
A.1 激光材料 131
A.2 灯用材料 131
A.3 长余辉材料 132
A.4 显示显像材料(Shionoya 1999) 132
A.5 闪烁晶体 134
参考文献 134
附录B 发光的几个重要特性的测量方法 135
B.1 发射光谱的测量 135
B.2 吸收光谱的测量 137
B.3 漫反射光谱 137
B.4 激发光谱 139
B.5 发光衰减 140
B.6 发光效率的测量 142
参考文献 146
附录C 亮度和色度简介 147
C.1 亮度单位 147
C.2 色度坐标 148
参考文献 153
后记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