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总论 3
第一章 导论 3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3
(一)研究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3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概念与心理结构 11
(三)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16
二、社会化与幼儿社会性发展 20
(一)社会化的概念 20
(二)幼儿社会化的功能 22
(三)幼儿社会化的动因 25
三、个性与幼儿社会性发展 43
(一)个性的概念 43
(二)幼儿个性发展的心理结构 48
(三)幼儿个性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53
第二章 幼儿社会性发展理论述评 55
一、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论和现代生物学理论 55
(一)精神分析理论 55
(二)新精神分析理论 57
(三)现代生物学理论 57
二、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生态学理论 61
(一)社会学习理论 61
(二)社会生态学理论 63
三、认知发展理论 65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65
(二)发生社会心理学理论 67
(三)柯尔伯格认知发展理论 67
四、文化人类学理论 68
(一)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68
(二)西方文化人类学理论 70
第二篇 幼儿社会性发展 77
第三章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77
一、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 77
(一)自我认识的发生 78
(二)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特点 79
(三)幼儿自我评价的恰当性 81
(四)幼儿自我评价的培养 85
二、幼儿自信心的发展 88
(一)幼儿自信心发展研究的意义 88
(二)幼儿自信心结构及其发展 89
(三)幼儿自信心影响因素 92
(四)幼儿自信心的培养 95
三、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 102
(一)幼儿自我控制发生与发展 102
(二)幼儿自我控制发展影响因素 107
(三)幼儿自我控制的培养 110
(四)幼儿自我控制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114
第四章 幼儿依恋的发展 116
一、依恋的涵义及发展过程 116
(一)什么是依恋 116
(二)依恋的特点 117
(三)依恋的发展过程 117
二、依恋的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121
(一)依恋的类型 121
(二)形成依恋类型的原因 122
三、依恋的理论 125
(一)习性学理论 125
(二)心理分析理论 125
(三)社会学习理论 126
(四)认知理论 126
(五)多重依恋关系的理论 127
四、儿童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 128
(一)西方的研究 128
(二)我国的研究 130
五、幼儿依恋的测量 131
(一)陌生情境测验 131
(二)儿童依恋行为的分类卡片 131
第五章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133
一、攻击性行为的涵义 133
二、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134
(一)攻击性行为的本能论观点 134
(二)侵犯性行为的生物学观点 135
(三)攻击性行为的社会学习观点 135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变化 136
(一)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136
(二)攻击方式的变化 137
(三)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差异 138
(四)对攻击意图知觉的发展 139
四、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140
(一)生物因素 140
(二)社会因素 141
五、攻击性行为的控制 144
(一)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145
(二)提高幼儿认知水平 145
(三)让幼儿了解攻击性行为的后果 145
(四)教会幼儿如何宣泄侵犯性情感 146
(五)给予榜样示范 146
(六)家庭干预 146
(七)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147
第六章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48
一、亲社会行为的涵义 148
二、对亲社会行为的几种理论解释 150
(一)精神分析理论 150
(二)认知发展理论 151
(三)社会学习理论 152
(四)社会生物学理论 153
三、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53
(一)3岁前的亲社会行为 153
(二)3~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54
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160
(一)角色采择与幼儿亲社会行为 160
(二)情感因素:移情作用的影响 161
(三)父母抚养方式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162
(四)文化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163
第七章 幼儿性别角色的获得与发展 165
一、性别化与性别角色 165
(一)性别角色标准与性别差异 165
(二)性别化的发展——幼儿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167
二、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 173
(一)生物学理论 173
(二)社会学习理论 174
(三)认知发展理论 175
(四)群体社会化理论 178
三、影响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主要因素 179
(一)父母对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 179
(二)幼儿园对儿童性别化的影响 182
(三)电视对幼儿性别化的影响 183
第八章 幼儿品德的发展 184
一、幼儿品德概述 184
(一)品德的概念 184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186
(三)品德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190
二、幼儿品德的发展 194
(一)幼儿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研究 194
(二)幼儿品德发展特点 200
(三)影响幼儿品德发展的因素 202
三、幼儿品德的培养 210
(一)幼儿品德培养的内容 210
(二)幼儿良好品德的培养 212
(三)幼儿不良品德的认知与矫正 215
第三篇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221
第九章 幼儿气质 221
一、气质、个性和社会性的关系 221
(一)气质概述 221
(二)气质与个性、社会性的关系 223
二、幼儿气质类型 224
(一)传统的气质类型 224
(二)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224
(三)托马斯—切斯的类型学说 226
(四)布斯和普洛明活动特性理论 227
(五)斯特里劳的反应性概念 228
(六)布雷泽尔顿分类 228
(七)卡根的抑制——非抑制型说 229
(八)罗斯巴特婴儿气质反应 230
三、气质对幼儿社会性的影响 231
(一)气质对儿童身体发育的影响 231
(二)气质对社会认知的影响 231
(三)气质与幼儿利他行为的关系 232
(四)气质与幼儿性别角色的关系 232
(五)气质与亲子关系 232
(六)气质与道德品质 233
(七)气质与行为调节 234
(八)气质的间接作用 234
第十章 父母教育观念 236
一、研究父母教育观念的意义 236
(一)从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看 236
(二)从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特点及作用看 238
(三)从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来看 239
二、父母教育观念研究的回顾 240
(一)历史沿革 240
(二)研究内容 242
三、父母教育观念与幼儿社会性发展 248
(一)父母教育观念 248
(二)父母教育观念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254
第十一章 同伴交往 258
一、幼儿同伴交往的意义 258
(一)有益于幼儿个体社会化 258
(二)有助于幼儿良好个性、品德的形成 259
(三)可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260
二、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特点 261
(一)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趋势 261
(二)幼儿同伴交往类型 262
(三)幼儿同伴交往差异性研究 262
三、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分析 263
(一)幼儿行为特点 263
(二)幼儿性格特点 264
(三)幼儿的社交技能与策略 264
(四)幼儿与成人的依恋关系 265
(五)幼儿的家庭教育条件 265
(六)幼儿的外貌与年龄 265
四、幼儿同伴交往的教育培养 266
(一)促进幼儿良好社会行为的发展 266
(二)促进幼儿良好性格的发展 267
(三)重视幼儿能力的培养 267
(四)重视提高幼儿的社会技能 268
(五)成人要为幼儿同伴交往创设条件、提供机会 268
第十二章 师幼互动 269
一、师幼互动研究的重要意义 269
(一)师幼互动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界十分关注的前沿性课题 269
(二)师幼互动是多学科理论视野中的产物 270
(三)师幼互动研究对幼儿教育实践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70
二、师幼互动的内涵 272
(一)互动与交往 272
(二)人际互动与人际关系 272
(三)师幼互动 273
三、师幼互动的理论基础 274
(一)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 274
(二)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275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276
(四)劳伦斯·克雷明倡导的教育生态学理论 276
(五)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符号互动理论 278
四、师幼互动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281
(一)良好的师幼互动可增强幼儿的安全感、自信心及探索精神 281
(二)影响幼儿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282
(三)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能力 282
(四)有助于幼儿自我概念、学业成绩及社会性的发展 283
五、师幼关系的类型 283
(一)西方的分类方法 283
(二)我国的分类方法 284
六、师幼互动的基本特征 284
(一)方向的双向性 284
(二)时空的广泛性 285
(三)效果的双重性 286
(四)性别的差异性 288
(五)互动内容的年龄差异性 288
七、师幼互动行为的内容及性质 289
(一)内容 289
(二)性质 290
八、师幼互动的现状特征及其功能 290
(一)现状特征 290
(二)师幼互动行为的功能 293
九、师幼互动给我们的启示及建议 294
(一)加强师幼互动的培养训练 294
(二)加速对教育观念的革新 295
(三)提高教师对幼儿行为的理解力 296
(四)引导幼儿成为互动的施动者 296
第十三章 幼儿游戏 298
一、游戏的理论 298
(一)经典理论 299
(二)现代理论 301
(三)当代西方的游戏理论 304
二、幼儿游戏的类型 304
(一)按照幼儿游戏活动的持续水平分类 304
(二)按照幼儿游戏的社会性水平分类 305
(三)按照幼儿的认知能力发展分类 306
(四)按照幼儿对游戏的体验分类 306
(五)按照游戏的教育作用分类 307
三、游戏的作用 307
(一)游戏适应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 308
(二)游戏有利于全面提高幼儿的能力 308
(三)游戏可以促进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310
第十四章 社会文化 312
一、社会文化的涵义 312
二、社会文化对人心理的作用 313
(一)文化背景与人的早期发展 313
(二)社会文化对人格及社会行为的影响 314
(三)价值观的东西方文化比较 315
三、社会文化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317
(一)养育方式的作用 317
(二)教育态度的作用 320
(三)大众传媒的作用 323
第四篇 幼儿社会性教育 329
第十五章 幼儿社会性教育目标 329
一、幼儿社会性教育的涵义 329
二、确定幼儿社会性教育目标的依据与原则 329
(一)依据 329
(二)原则 335
三、幼儿社会性教育目标 336
(一)总目标 336
(二)分类目标 336
(三)年龄阶段目标 338
四、幼儿社会性教育与幼儿园课程改革 341
(一)幼儿社会性教育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指导性 341
(二)幼儿社会性教育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渗透性 342
第十六章 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内容、方法与途径 344
一、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内容 344
(一)选择幼儿社会性教育内容的依据 344
(二)确定幼儿社会性教育内容的原则 349
(三)确定幼儿社会性教育内容应处理的几个关系 351
(四)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内容 353
二、幼儿社会性教育的方法 356
(一)幼儿社会性教育的一般方法 356
(二)幼儿社会性教育的独有方法 359
三、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形式 361
(一)课堂教育 361
(二)参观活动 362
(三)游戏活动 363
(四)社会实践 364
四、幼儿社会性教育的主要途径 365
(一)幼儿园的专门教育 365
(二)环境教育 366
(三)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 366
第十七章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活动设计与评析 367
一、社会性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 367
(一)目标性 367
(二)针对性 368
(三)活动性 370
(四)全体性 370
(五)整体性 371
二、幼儿园社会性教育活动的组织 371
(一)幼儿社会性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372
(二)幼儿社会性教育的组织 372
三、幼儿社会性教育活动的评价 373
(一)评价幼儿社会性教育活动的原则 374
(二)评价幼儿社会性教育活动的项目 374
四、幼儿园社会性教育活动设计举要与评析 375
(一)关于幼儿“自我意识”教育活动设计与评析 375
(二)关于“社会环境与行为规则”的教育活动设计与评析 380
(三)关于“人际交往”的教育活动设计 388
(四)关于“民族文化”的教育活动设计 395
第十八章 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 400
一、社会性发展评价概述 400
(一)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涵义 400
(二)个性和社会性评价的产生与发展 401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意义和原则 401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涵义 401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 402
(三)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的原则 402
三、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指标 404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目标 404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指标 405
四、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方法 407
(一)观察法 407
(二)谈话法 409
(三)社会测量法 409
(四)问卷法 411
(五)投射法 416
(六)情景测验法 417
第十九章 幼儿入学社会适应性教育 419
一、幼儿入学社会适应性分析 419
(一)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 419
(二)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实质 422
二、幼儿入学社会适应性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426
(一)入学前社会适应性的教育内容 427
(二)幼儿入学社会适应性教育的途径 429
三、国外儿童入学适应性教育简介 433
(一)英国幼小衔接的有关措施 433
(二)美国幼小衔接的一些情况 433
(三)日本对幼儿衔接的有关措施 434
四、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 434
(一)片面认识衔接 434
(二)只注重形式上的衔接 435
(三)搞突击衔接 435
(四)一味单向衔接 436
第二十章 幼儿社会性方面问题行为的分析与矫治 437
一、幼儿问题行为的涵义与分类 437
(一)幼儿问题行为的涵义 437
(二)幼儿问题行为的分类 438
二、幼儿问题行为的各种表现 439
(一)幼儿问题行为的行为表现 439
(二)幼儿问题行为的心理表现 439
三、幼儿问题行为的成因 441
(一)生物因素 441
(二)环境教育因素 442
(三)家庭因素 443
四、幼儿问题行为的矫治 444
(一)常用的矫治方法介绍 444
(二)幼儿期常见的社会性问题行为的矫正 448
参考文献 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