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童年艰辛和“长安索米” 1
一、不甘沉沦的寒门书生 3
二、两次冒籍应考 10
三、寄居汪宅“闲商文史” 14
第二章 宦游京师与“大魁佹失” 20
一、人直军机处 21
二、扈从木兰围场 23
三、“蜚语中伤”与出人军机 27
四、状元与探花的倒置 32
五、供职翰林院 35
六、京师交往与官场应酬 38
第三章 出守镇安 44
一、访察风物民情 45
二、“勉修循良绩” 47
三、奉命从军滇南 51
四、复回镇安知府任 56
第四章 调任广州知府 61
一、“销金窝”中的冷静思考 61
二、宽以断狱与关注农耕 64
三、“域中多墟拘,儒外有物格” 66
第五章 特迁贵西兵备道 73
一、荐举背后的文章 73
二、衙冷而官忙 76
三、整顿铅厂与弃官返乡 80
第六章 居乡教读 83
一、以著述补风教 84
二、补官未成任教职 88
三、移居常州与扬州迎驾 93
四、掌教扬州安定书院 96
第七章 出应闽浙总督幕 107
一、为何“挂冠翻人幕” 107
二、“戎幕佐军筹” 110
三、返乡途中的尴尬 115
第八章 以文字与道义交友 120
一、与钱大昕、王鸣盛、袁枚等人的交往 121
二、与洪亮吉的深厚友谊 130
第九章 忧国忧民的咏叹 135
一、关注现实 审视时事 135
二、感时伤乱 力欲挽天 138
三、世风盛衰关时局 145
四、政局的骤变 152
五、闻捷而生悲 155
六、为苍生而歌哭 158
七、最后的岁月 172
第十章 瓯北的社会政治思想 177
一、学术背景 177
二、藉史明义 182
1.开放文禁 184
2.废止株连 186
3.澄清吏治 189
4.荐贤以公 192
5.广开言路 198
6.抑制豪绅 202
第十一章 瓯北的治史方法 207
一、方法的革命 207
二、《陔馀丛考》与《廿二史劄记》 211
三、治史方法 213
1.枚举法 214
2.比较法 215
3.归纳法 218
4.推理法 222
四、《廿二史劄记》著作权辨正及其他 230
第十二章 瓯北的治史思想与学术追求 235
一、问学师承 236
二、治学经历 240
三、治学态度 251
四、治史途径 258
第十三章 瓯北与考据学 268
一、瓯北的疑经精神 269
二、宏阔的学术视野 274
三、排比史料与揆之以理的考证方法 282
第十四章 瓯北的哲学思想 289
一、“用”与“度” 290
二、“言”与“行” 291
三、“物”与“理” 298
四、“外”与“内” 302
五、“时”与“势” 304
六、“儒”与“佛” 305
七、“功”与“过” 307
八、“命定”与“自为” 308
九、“弃”与“取” 311
十、“理”与“气” 314
十一、“仁义”与“人生” 323
十二、“穷”与“通” 329
第十五章 瓯北的诗歌创作理论 333
一、瓯北的创新主张与创作实践 334
1.文化的积淀与创新意识的萌生 334
2.执意求新与积极探索 340
3.创新意识的深化与自然淳真之美的追求 348
二、爱古而不薄今的论诗原则 353
三、“人品”与“诗品”并重的批评模式 355
四、诗关家国的创作倾向 362
五、“性灵”与“学问”兼擅的独特风貌 370
第十六章 瓯北诗歌的艺术风格 379
一、兴酣落笔,雄丽奇恣 380
二、“好论驳”、“涉乎趣” 389
三、博取众长,熔铸新意 399
附录 赵翼年表 417
索引 人名索引 430
书名索引 448
重要词语索引 458
后记 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