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荀学之基本性格——客观精神之体现 1
第一节 荀学的基本性格 1
一、透显「知性主体」的文化意义 1
二、重视道德实践之为学义蕴 2
三、道德实践的主观根据及客观依据 4
四、「以智识心」的学问理路 5
五、涂之人可以为禹 12
第二节 外王之客观精神 14
一、隆礼义而杀诗书 14
二、知统类而一制度 17
三、治辨、明分、能羣 18
第二章 荀子教育哲学的理论基础 21
第一节 荀子论「性恶」 21
一、荀子对于「性」义的界说 23
二、荀子所谓「性」义的内容 25
第二节 荀子论「认知心」 27
一、「心就是性」 27
二、「心不是性」 28
第三节 荀子论「自然天」 34
第三章 孟荀论心性天之比较 43
第一节 孟荀心性论的比较 43
一、孟子言心性的进路 44
二、孟子论证性善与工夫修养 47
1.孟子之性善论证 47
2.孟子论工夫修养 50
三、荀子论证性恶及工夫修养 54
1.荀子性恶的直接论证 54
2.荀子性恶的间接论证 55
3.荀子论工夫修养 60
四、孟荀之比较 71
1.孟子从心说性,荀子则言心能治性 71
2.孟子以道德言性而主性善,荀子以欲言性而道性恶 73
3.孟子主张逆觉体证之内在工夫,荀子强调虚壹而静之外铄工夫 74
第二节 孟荀天论的比较 76
一、孟子所谓的天及其与人的关系 76
二、荀子所谓的天及其与人的关系 83
三、孟荀之比较 87
第四章 荀子教育哲学的意涵 91
第一节 成德之教的主旨 91
第二节 成德之教的目的 92
第三节 成德之教的方式 94
一、劝学与积善 95
二、专一与守恒 96
三、环境 97
四、师法 97
五、君与势 98
六、礼乐教化 99
七、治气与养心 101
第四节 成德之教的功能 104
第五节 积极有为的入世教育论 106
第五章 结论 109
参考书目 113
附录 137
附录一 论孟子、王阳明与牟宗三之『良知』 137
附录二 自荀子之歧出论朱子的继别为宗 139
附录三 由儒道之析论省思当今人心之依归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