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药理学基础与临床》PDF下载

  • 购买积分:2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叶铁虎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117140522
  • 页数:944 页
图书介绍:麻醉药物是所有临床用药中毒性最大的药物,这表现在它们的致死量和临床用量之间的安全范围较窄。因此在临床工作中了解药物的药理特点,对麻醉医师尤为重要。而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和作用又受到生理和病理情况、合并用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安全、合理、艺术地应用麻醉药物和相关药物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要求麻醉医师拥有广博的知识面和扎实的理论基础。麻醉生理学和药理学是麻醉学基础知识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本书拟通过浅显的语言系统阐述麻醉药理学的基础理论、药物作用的生理基础、麻醉药物的临床应用等,兼顾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新观点,力求为读者的临床实践提供一套良好的理论参考书。

第1章 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 1

第一节 静脉麻醉用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1

一、房室模型及相关概念 1

(一)一室模型 2

(二)三室模型 4

(三)其他药代学模型 5

二、药物转运速率过程 5

(一)一级动力学过程 6

(二)零级动力学过程 6

(三)米-曼速率过程 7

三、药动学与静脉给药方案 8

(一)单次或多次静脉注射的药代学 8

(二)连续静脉输注的药代学 8

(三)连续静脉输注的BET方案 9

(四)靶控输注 9

第二节 静脉麻醉用药的药物效应动力学 9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10

二、药物的量效关系 11

三、药物的时效关系与药代-药效分离现象 12

(一)药物的时效关系 12

(二)药代-药效分离现象 12

四、药物的构效关系 14

五、药物与受体 15

(一)受体与配体 15

(二)受体的特性 15

(三)受体类型、信息传递 15

(四)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 17

第三节 吸入麻醉药的吸收、分布与排出 18

一、吸入麻醉药的吸收与分布 18

(一)麻醉药向肺泡内的输送 18

(二)肺对麻醉药的摄取 19

(三)组织摄取 21

二、吸入麻醉药的消除 21

(一)排出 21

(二)生物转化 22

第四节 吸入麻醉药的效价强度及影响因素 22

一、肺泡气最低有效浓度的概念 22

二、MAC与药理学原理 22

三、影响MAC的因素 23

(一)降低MAC的因素 23

(二)升高MAC的因素 24

第2章 信号转导机制:受体与配体 25

第一节 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和一般特性 26

一、细胞外信号 26

二、细胞外信号特性 28

第二节 细胞受体及其调节机制 28

一、细胞受体特性和分类 28

二、受体调节机制 29

第三节 细胞表面受体:结构和功能 30

一、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30

(一)G蛋白耦联受体的跨膜信号转导通路由多个信号分子组成 30

(二)G蛋白效应器 30

(三)G蛋白功能 30

二、配体门控离子通道 32

三、酶耦联细胞膜受体的跨膜信号转导 33

第四节 第二信使和蛋白磷酸化 34

一、cAMP 35

二、cGMP和NO 35

三、钙离子和IP3 36

四、蛋白磷酸化 37

第3章 信号转导机制:离子通道 38

第一节 膜电生理学基础 38

第二节 电压门控离子通道 39

一、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三种类型 39

二、电压门控离子通道如何影响神经元的活动和发放信号 40

三、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一般结构 40

四、独立的电压门控的离子通道 41

(一)钠离子通道 41

(二)钙离子通道 42

(三)钾离子通道 45

第三节 配体门控的离子通道 48

一、离子型受体和代谢型受体 48

二、离子型受体的三个家族 48

三、半胱氨酸环家族 48

(一)甘氨酸受体 49

(二)5-HT3受体 49

(三)P2X受体家族 49

四、谷氨酸受体家族 49

(一)作为神经递质的谷氨酸 49

(二)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的分类 50

(三)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噁唑丙酸受体 50

(四)海人藻酸受体 50

(五)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51

五、全麻药对配体门控离子通道的作用 52

第4章 药物的生物转化 55

第一节 基本概念 55

第二节 代谢(转化)通路 56

第三节 代谢(转化)酶 56

一、Ⅰ相酶 56

(一)细胞色素P450酶 56

(二)非细胞色素P450酶 60

二、Ⅱ相酶 60

第四节 非肝脏代谢 62

一、肠道 62

二、肾脏 62

三、脑 63

第五节 发育调节 63

第六节 转运蛋白 63

第七节 药物代谢的个体差异 64

第八节 麻醉中药物的相互作用 66

一、肌肉松弛药 66

二、阿片药物 66

三、卤族吸入麻醉药 67

四、局部麻醉药 67

五、NSAIDs 68

第5章 药物遗传学和基因组学 69

第一节 药物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的历史 69

一、药物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的起源 69

二、药物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的产生和发展 70

三、药物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 71

第二节 药物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的概念 71

一、分子生物学基本概念 71

二、基因多态性的命名法 72

三、表型与基因型 73

第三节 药物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 73

一、表型分型和基因分型 73

二、连锁分析 74

三、关联分析 74

四、药物效应图谱 74

五、单核苷酸多态性 74

第四节 基因多态性对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影响 75

一、药物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 75

(一)药物代谢酶的分类 75

(二)Ⅰ相酶类 75

(三)Ⅱ相酶类 78

二、药物转运蛋白的多态性 78

三、药物效应基因 79

第五节 基因多态性对药物效应动力学的影响 80

一、基因多态性对受体的影响 80

二、基因多态性对其他调节因子的影响 81

第六节 种族对药物代谢和药物效应的影响 81

一、种族的分类 81

二、种族的含义 81

三、引起药物效应和药物代谢种族差异的原因 82

第七节 药物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在麻醉学中的应用 82

一、苯二氮?类药与基因多态性 82

二、吸入麻醉药与基因多态性 83

三、神经肌肉阻滞药与基因多态性 84

四、镇痛药物与基因多态性 84

五、局部麻醉药与基因多态性 85

六、非甾体抗炎药与基因多态性 85

第八节 药物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的展望 86

一、药物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研究尚存在的问题 86

二、药物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的前景 86

三、药物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研究在麻醉学中的发展前景 87

第6章 麻醉常用药物的相互作用 88

第一节 简述麻醉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89

一、药物相互作用的定义 89

二、麻醉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类型 89

(一)麻醉药物理化性质间的相互作用 89

(二)麻醉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的相互作用 89

(三)麻醉药物的药效动力学的相互作用 90

第二节 麻醉药物药效动力学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91

一、药物的药效动力学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 91

二、麻醉药物药效动力学相互作用的研究模型 91

(一)简单的效应相加模型 91

(二)Loewe Additivity模型 93

(三)等效线图解法 94

(四)响应面分析法 96

第三节 麻醉药物相互作用的临床意义 103

一、麻醉中复合用药的优缺点 103

二、麻醉中复合用药的注意事项 103

第7章 药物经济学 104

第一节 概述 105

一、药物经济学的定义 105

二、药物经济学的作用 105

三、药物经济学的应用 106

(一)在制定医疗决策时应用经济学的理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106

(二)协助政府实施药价控制及医疗补偿机制 107

(三)调控公费医疗用药范围,降低医疗成本和费用 107

(四)正确指导患者选择药物,有效降低治疗成本 108

(五)指导新药的研发与生产 108

第二节 药物经济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及步骤 109

一、药物经济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109

(一)成本分析 109

(二)成本效益分析 112

(三)成本效果分析 113

(四)成本效用分析 113

二、研究步骤 113

第三节 药物经济学的研究热点 113

一、成本-效用分析中生活质量指标的研究 113

二、成本-效益分析以及意愿支付法的方法学研究 114

三、实际临床试验与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有机结合 114

四、不确定影响因素的矫正、敏感性研究以及统计学模拟技巧 114

第四节 药物经济学研究进展 114

一、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开端 114

二、我国药物经济学研究的进展 115

三、对我国的启示 115

(一)制订与药物经济学研究相适应的研究指南和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法规,促进药物经济学的健康发展 115

(二)建立药物经济学研究中心,得以在我国健康地发展 116

(三)充分认识药物经济学从研究到应用的艰巨性 116

第8章 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 117

第一节 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 117

一、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 117

(一)分子结构 117

(二)功能 118

二、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 118

第二节 静息电位 119

第三节 动作电位的产生 120

一、动作电位的概念、形态、产生的离子机制和特点 120

二、阈强度和阈电位 121

三、兴奋过程中细胞膜兴奋性变化 121

四、局部兴奋及其特性 122

第四节 动作电位的传导 123

第9章 突触的信号传递 124

第一节 突触基本概念、分类、结构和功能 124

一、突触的定义 124

二、突触的分类 124

三、突触的结构 125

四、突触的传递过程 125

五、突触传递的特征 126

第二节 神经递质与受体 126

一、神经递质的鉴定 126

二、神经递质的分类 127

三、受体的概念、特点、分类和作用机制 127

四、常见神经递质和受体 128

五、递质共存和双释放 131

六、神经递质的代谢 131

第三节 突触传递的分子机制 132

一、神经递质的释放 132

二、囊泡分泌的调控 133

(一)囊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 133

(二)囊泡循环 133

三、快突触传递和慢突触传递 134

(一)快突触传递 134

(二)慢突触传递 137

四、突触可塑性 137

(一)突触可塑性的结构基础 137

(二)长时程增强 138

(三)长时程抑制 139

第四节 药物在突触传递过程的靶位 139

第10章 神经肌肉接头的生理功能 141

第一节 神经肌肉接头结构功能简介 141

一、结构 141

二、功能 142

第二节 接头前膜递质释放机制 143

一、动作电位 143

二、接头前膜钙离子通道 143

三、递质的量子释放 143

四、囊泡循环 144

五、囊泡融合中的蛋白质 144

第三节 乙酰胆碱酯酶 146

一、乙酰胆碱酯酶功能和分布 146

二、乙酰胆碱酯酶的功能特点 146

三、乙酰胆碱酯酶的分子结构 146

第四节 接头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 147

一、接头后膜上的乙酰胆碱N型受体结构和功能 147

二、受体的脱敏感化 148

三、作用于乙酰胆碱受体的药物 148

(一)非竞争性阻滞 148

(二)非去极化竞争性阻滞 148

(三)去极化阻滞 149

第11章 感觉的形成:外周伤害感受器 150

一、基本概念 150

二、伤害感受器的分类 150

(一)根据位置分类 150

(二)根据对不同刺激条件的敏感性分类 150

(三)根据传导纤维类型分类 151

三、伤害感受器的发育和分化 151

四、伤害感受器与伤害性神经元 152

(一)伤害性神经元 152

(二)神经元胞体与外周感受器 153

五、伤害感受器的激活 153

六、伤害感受器信息传导的细胞及分子机制 153

(一)伤害感受器中感受热刺激的受体 154

(二)伤害感受器中感受冷刺激的受体 154

(三)伤害感受器中感受机械压力的受体 155

(四)与化学信号相关的伤害感受器 155

七、外周致敏 157

第12章 感觉的形成:初级传入神经元/背根神经节 159

一、初级感觉神经元的形态学异质性 160

二、初级感觉神经元的神经化学异质性 160

(一)3种主要亚群的标记物 160

(二)初级感觉神经元中的神经递质 160

三、初级感觉神经元的生理学异质性 161

(一)初级传入纤维对不同刺激形式的传导速度和敏感性 161

(二)传感器 162

(三)生物物理特性 163

四、初级感觉神经元的药理学异质性 164

(一)氨基酸受体 164

(二)小肽受体 165

(三)大肽受体 166

(四)磷脂衍生物受体 166

(五)核苷酸受体 167

(六)氢离子受体 167

(七)其他化学物受体 167

第13章 感觉的形成:脊髓 169

第一节 全身麻醉药与脊髓感觉加工关系研究的回顾 169

第二节 脊髓解剖和生理 170

一、脊髓背角 170

二、全麻药作用于脊髓的可能解剖位点 170

三、上行脊髓通路 171

四、下行调节系统 173

五、四种脊髓背角神经元 173

(一)分类 173

(二)全麻药物对脊髓背角感觉神经元的作用 173

第三节 全麻药脊髓作用的靶位点的研究 174

一、关于意识在全麻药抑制脊髓感觉加工中的作用 174

二、脊髓水平作用的研究 175

三、全麻药对下行调节通路的影响 175

四、全麻药物在脊髓作用位点研究的系统观念 175

第14章 自主神经系统的药理 178

第一节 概述 178

第二节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181

一、α、β受体激动剂 182

二、α1、α2受体激动剂 184

三、α1受体激动剂 185

四、α2受体激动剂 185

五、β1、β2受体激动剂 186

六、β1受体激动剂 187

七、β2受体激动剂 187

第三节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 187

一、α受体阻断剂 187

(一)α1、α2受体阻断剂 188

(二)α1受体阻断剂 188

(三)α2受体阻断剂 189

二、β受体阻断剂 189

(一)药理作用 189

(二)β受体阻断剂的分类 189

(三)临床应用 190

(四)常用的β受体阻断剂 191

第四节 常用的胆碱能药物 192

一、M胆碱受体阻断剂 193

(一)药理作用 193

(二)临床应用 194

(三)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195

二、胆碱酯酶抑制剂 195

(一)药理作用 195

(二)临床应用 196

第15章 行为的物质基础:意识 197

第一节 睡眠与觉醒 197

一、慢波睡眠 197

(一)慢波睡眠的分期和行为表现 197

(二)慢波睡眠产生的机制 198

二、异相睡眠 199

(一)异相睡眠的特点 199

(二)异相睡眠产生的机制 199

三、觉醒 200

四、睡眠与觉醒的相互转化 201

五、睡眠期间各系统的主要生理变化 201

(一)中枢神经系统 201

(二)自主神经系统 201

(三)心血管系统 202

(四)内分泌系统 202

(五)呼吸系统 202

(六)免疫系统 202

(七)泌尿系统 202

(八)体温调节系统 203

第二节 全身麻醉 203

一、全身麻醉与意识内容 203

二、全身麻醉与睡眠、睡眠剥夺 203

第三节 病理性意识障碍 204

一、意识障碍的程度 205

二、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 205

(一)去皮质综合征 205

(二)无动性缄默症 205

第16章 行为的物质基础:疼痛 206

第一节 概述 206

第二节 疼痛传导通路 206

一、疼痛的传入通路 206

(一)由外周进入脊髓 206

(二)上行通路 207

二、丘脑 208

(一)外侧丘脑核团 208

(二)内侧丘脑核团 209

三、皮层 209

四、疼痛的神经递质 209

第三节 疼痛调制 210

一、下行调制通路 210

二、上行调制通路 210

三、疼痛的认知调制 210

第四节 疼痛的动态变化 211

一、外周敏化 211

二、中枢敏化 211

三、超前镇痛 211

第五节 神经病理性疼痛 212

一、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类型 212

二、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痛 212

三、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 212

四、外周伤害性感受器的细胞分子改变 213

五、神经病理性疼痛引起的脊髓后角改变 213

六、治疗 213

(一)药物治疗 214

(二)物理治疗 214

(三)心理行为辅导 214

(四)外科治疗 214

第17章 心脏节律 215

第一节 心脏节律的电生理学基础 215

一、心脏的自律性 215

二、窦房结细胞的动作电位 216

三、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 217

四、心肌动作电位的传导 217

五、心律失常的分类 219

(一)触发性心律失常 219

(二)传导性心律失常 220

六、不同心肌细胞层的电生理学 221

七、心脏节律的神经控制 222

第二节 心脏节律的分子机制——心脏离子通道 223

一、心脏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23

二、心脏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研究方法 226

三、心脏中常见的电压门控离子通道 229

(一)Na+通道 229

(二)Ca2+通道 231

(三)K+通道 232

(四)窦房结4期自动去极化通道——起搏电流 236

四、非门控特性通道——背景电流 236

第18章 心脏的泵功能 237

第一节 心动周期与心脏的泵血过程 237

一、心动周期 237

二、左心室的泵血过程 239

第二节 心脏本身因素对泵血功能的影响 241

一、心肌收缩能力 241

(一)心肌收缩细胞的组织结构 242

(二)心肌收缩和舒张的分子机制 244

(三)心肌的收缩性质 247

(四)心肌收缩能力的评价 247

(五)心肌收缩能力改变对心泵功能的影响 249

(六)影响心肌收缩能力的因素 249

二、前负荷 252

(一)前负荷对心泵功能的影响 252

(二)异长自身调节的机制 252

(三)异长自身调节的生理意义 253

(四)影响前负荷的因素 253

三、后负荷 256

(一)概念 256

(二)影响心室后负荷的心室因素 256

(三)后负荷对心泵功能的影响 257

四、心率 258

五、心脏各部分舒缩活动的协调性 258

第三节 血管系统对心泵功能的影响 259

一、大动脉 259

二、阻力血管 259

三、毛细血管 260

四、大、中静脉 260

第四节 神经体液因素对心排出量的调节 263

一、概述 263

二、心排出量的神经调节 264

(一)有关的神经分布 264

(二)神经系统对心排出量的调节机制 264

三、主要的体液物质及对心排出量的调节 266

(一)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266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 266

(三)血管升压素 267

(四)心房钠尿肽 267

第19章 血管反应性 268

第一节 与血管反应性相关的血管壁结构及基本功能 268

一、血管内皮 269

二、细胞外基质 269

三、血管平滑肌 270

(一)血管平滑肌的结构 270

(二)血管平滑肌的收缩和松弛功能特性 270

第二节 血管平滑肌收缩和舒张的分子机制 271

一、血管平滑肌收缩的分子机制 272

(一)血管平滑肌细胞内Ca2+增加的机制 272

(二)Ca2+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的机制 273

(三)Ca2+增敏机制 273

二、血管平滑肌松弛的分子机制 273

(一)胞内Ca2+降低机制 273

(二)Ca2+脱敏机制 275

三、影响电压门控钙通道的因素 275

第三节 血管反应性的调节机制 276

一、自主调节机制 276

(一)肌源性反应 276

(二)血管反应性的内皮机制 277

二、外部控制机制 282

(一)神经对血管反应性的控制机制 282

(二)体液对血管反应性的控制机制 283

三、自主调节机制与外部调节机制的相互作用 284

四、特定血管床反应性的控制机制 285

(一)脑循环 285

(二)冠状循环 286

(三)肺循环 286

(四)肾循环 287

(五)内脏循环 287

(六)皮下循环 287

第四节 与血管系统关联的一些麻醉药物和疾病 287

一、血管系统药物作用的一些特点 287

二、主要作用于血管的麻醉药物 289

(一)吸入麻醉剂 289

(二)静脉麻醉剂 289

三、对血管系统有重要影响的疾病 289

(一)动脉硬化 289

(二)高血压 290

(三)糖尿病 290

(四)缺血和再灌注 290

第20章 肺的功能 291

第一节 呼吸道和肺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91

第二节 呼吸的调控 292

一、呼吸中枢 292

(一)呼吸调整中枢 293

(二)长吸中枢 293

(三)延髓的呼吸中枢 293

(四)大脑 294

(五)脊髓 294

二、感受器 295

(一)化学感受器 295

(二)肺和呼吸道的感受器 296

三、肺通气量的调节 296

四、肺通气对慢性高碳酸和持续缺氧的反应 297

五、疼痛和麻醉药与呼吸调节 298

六、与呼吸有关的中枢神经递质和调质 299

(一)兴奋性氨基酸 299

(二)乙酰胆碱 299

(三)P物质 299

(四)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300

(五)阿片肽 300

(六)γ-氨基丁酸 300

(七)腺苷 300

(八)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 300

(九)5-羟色胺 301

(十)儿茶酚胺 301

(十一)一氧化氮 302

七、麻醉剂、镇痛剂和低氧通气反应 303

第三节 肺通气的机制 304

一、呼吸肌 304

(一)吸气肌 304

(二)呼气肌 304

二、肺通气的阻力 305

(一)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305

(二)气道阻力 307

三、呼吸功 310

第四节 肺部的气体交换 310

一、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扩散 310

二、呼吸膜 311

三、通气/血流比值 311

四、肺的扩散容量 313

第五节 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 313

一、氧气在血液中的运输 313

(一)氧解离曲线 314

(二)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 314

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 315

(一)二氧化碳的运输形式 315

(二)二氧化碳解离曲线 316

第21章 肾脏生理 318

第一节 肾单位与肾小球滤过率及其影响因素 318

一、肾单位 318

二、肾小球滤过率及其影响因素 320

(一)肾小球滤过率 320

(二)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因素 320

第二节 肾小管与集合管 321

一、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方式 321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322

(一)近球小管 322

(二)髓袢 322

(三)远球小管和集合管 323

第三节 肾脏功能的调控 324

一、肾脏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324

(一)肾脏血流量 324

(二)肾血流量的调节 324

二、渗透性利尿 324

三、球管平衡 325

四、肾功能的神经调节 325

(一)肾交感神经 325

(二)肾交感神经参与的反射 326

五、肾功能的体液调节 327

(一)促血管收缩和保盐系统 327

(二)促进血管扩张和盐排泄系统 330

第四节 麻醉用药及方法对肾功能的影响 332

一、麻醉方法对肾功能的影响 332

(一)区域麻醉 332

(二)全身麻醉 332

二、麻醉用药对肾功能的影响 332

三、循环、呼吸、代谢改变与肾功能 333

(一)正压通气 333

(二)控制性降压 334

(三)主动脉阻断 334

(四)心肺转流 334

四、手术对肾功能的影响 335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 335

(二)精氨酸加压素 335

(三)前列腺素 335

五、肾毒性药物 335

(一)氨基糖苷类 335

(二)非甾体类抗炎药 336

(三)环孢素 336

(四)放射性造影剂 336

第五节 老人和孕妇的肾生理功能改变 336

第六节 肾功能的评估 336

一、肾小球滤过功能的评估 337

二、肾小管功能的评估 338

(一)近端肾小管功能测定 338

(二)远端肾小管功能测定 338

(三)肾小管酸化功能测定 338

三、肾血流量测定 339

(一)肾血流量 339

(二)滤过分数 339

第22章 肝脏生理 340

第一节 肝脏解剖与血流 340

一、肝脏解剖 340

二、肝脏血流量测量 341

三、在生理状态下肝脏血流量 341

四、肝脏的微循环单位 342

五、肝细胞功能和血流 344

六、库普弗细胞功能和血流 344

七、肝脏对血流变化的适应性 344

八、疾病状态下的肝脏血流 344

第二节 肝脏生理功能 346

一、蛋白质代谢 346

二、糖代谢 349

三、脂代谢 350

四、胆固醇和肝肠循环 351

五、胆红素代谢 352

六、胆汁酸代谢 353

七、凝血功能 353

八、解毒功能 354

九、激素代谢 354

十、维生素代谢 354

十一、调节热量、水及电解质 354

十二、调节血液循环量 355

十三、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 355

十四、肝脏的再生能力 355

第三节 肝脏疾病 356

一、门脉高压 356

二、高脂血症 357

三、先天性代谢障碍 357

(一)糖原贮积病 357

(二)脂代谢障碍 358

(三)氨基酸代谢障碍 359

第23章 吸入麻醉药 360

第一节 吸入麻醉药的历史 360

第二节 吸入麻醉药的作用机制 361

一、吸入麻醉药作用的解剖定位 361

(一)制动 361

(二)遗忘效应 361

二、吸入麻醉药的生理作用 361

第三节 吸入麻醉药的基本特性 362

一、理化性质 362

(一)物理特性 362

(二)化学特性及生物学特性 363

二、吸入麻醉药强度 363

三、吸入麻醉药的摄取、分布和排出 364

(一)吸入麻醉药的摄取 365

(二)吸入麻醉药在体内的分布 367

(三)吸入麻醉药的排出 367

第四节 吸入麻醉药对各器官系统的影响 368

一、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368

(一)心率 368

(二)平均动脉压 368

(三)心肌传导和节律障碍 368

(四)Q-T间期 369

(五)冠心病患者 369

(六)麻醉药的预处理 369

二、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369

(一)气道阻力 369

(二)气道激惹效应 369

(三)缺氧性肺血管收缩 370

三、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370

(一)脑血流 370

(二)颅内压 370

(三)对脑电活动的影响 370

(四)诱发电位 370

四、对神经肌肉系统的影响 370

五、对肝脏的影响 370

六、对肾脏的影响 371

七、其他 371

(一)恶性高热 371

(二)认知功能 371

第五节 常见的吸入麻醉药 371

一、氧化亚氮 371

二、氟烷 372

三、恩氟烷 372

四、异氟烷 372

五、七氟烷 373

六、地氟烷 373

七、氙气 373

第24章 静脉麻醉药 374

第一节 静脉麻醉药的作用机制 374

一、静脉麻醉药作用靶位的药理学标准 374

二、研究全麻作用机制的实验方法 375

三、静脉麻醉药作用于GABAA受体与甘氨酸受体的基本原理 376

四、静脉麻醉药对GABAA受体的作用 376

五、静脉麻醉药作用于受体和离子通道的机制 376

(一)巴比妥 376

(二)依托咪酯 377

(三)氯胺酮 377

(四)丙泊酚 377

(五)甾类麻醉药 378

六、静脉麻醉药作用机制的理化模型简介 378

第二节 静脉麻醉药的临床药理学 378

一、巴比妥类 378

(一)硫喷妥钠 379

(二)硫戊巴比妥 380

(三)甲己炔巴比妥 380

(四)巴比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381

二、依托咪酯 381

(一)理化性质和药代动力学 381

(二)依托咪酯优点 381

(三)依托咪酯不良反应 381

(四)依托咪酯禁忌证 381

三、丙泊酚 382

(一)药代动力学 382

(二)临床应用 382

(三)丙泊酚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383

(四)丙泊酚的非催眠作用 383

(五)丙泊酚的副作用 384

四、氯胺酮 384

(一)药代动力学 384

(二)临床特点 385

(三)评估同分异构体的催眠效能 385

(四)氯胺酮的禁忌证 385

五、甾类麻醉药 385

(一)安泰酮 385

(二)米那索龙 386

(三)5-β孕烷醇酮 386

(四)ORG 21465 386

第三节 静脉麻醉药的过敏反应 387

一、硫喷妥钠与其他巴比妥类 387

二、依托咪酯 387

三、氯胺酮 387

四、丙泊酚 387

第四节 静脉麻醉药药物临床应用的简介 388

一、硫喷妥钠 388

二、甲己炔巴比妥 388

三、依托咪酯 388

四、氯胺酮 388

五、丙泊酚 388

第五节 静脉麻醉药未来的研究展望 389

第25章 镇静药 390

第一节 概述 391

第二节 药物作用机制 394

一、GABAA受体上苯二氮?类结合位点的配体 394

(一)苯二氮?类药物 394

(二)与苯二氮?位点结合的非苯二氮?配体 396

二、作用在5-羟色胺系统的药物 396

(一)阿扎哌隆 396

(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396

三、苯二氮?类药物的临床药理 397

(一)中枢神经系统效应 397

(二)呼吸系统效应 397

(三)心血管系统效应 398

四、苯二氮?类药物的副作用 398

(一)副作用 398

(二)药物相互作用 399

第三节 常用的苯二氮?类药物 399

一、地西泮 399

(一)理化性质 399

(二)药代学 399

(三)药效学 400

二、咪达唑仑 401

(一)理化性质 401

(二)药代学 402

(三)药效学 402

(四)剂量及应用指南 404

三、劳拉西泮 404

(一)理化性质 404

(二)药代学 404

(三)药效学 405

(四)剂量及应用指南 405

第四节 氟马西尼 407

(一)理化性质 408

(二)药代学 408

(三)药效学 408

(四)临床应用 409

(五)副作用 410

第五节 其他镇静药 410

一、氯丙嗪 410

二、异丙嗪 411

三、氟哌啶醇 411

四、氟哌利多 411

第26章 镇痛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 413

第一节 概述 413

一、疼痛的感知 413

二、前列腺素和环氧化酶 414

(一)前列腺素在外周和中枢敏化中的作用 414

(二)前列腺素的信号转导通路 415

(三)环氧化酶及其同工酶 416

(四)组织损伤时COX在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表达 418

三、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作用机制和药理作用 418

(一)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分类 418

(二)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作用位点 418

(三)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作用机制 419

(四)非甾体类抗炎药共有的治疗作用 421

(五)非甾体类抗炎药共有的副作用 421

第二节 常用药物 422

一、水杨酸化合物:阿司匹林 422

(一)药理学性质 422

(二)药代动力学 423

(三)药物相互作用 424

(四)临床应用 424

(五)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424

二、氨基酚衍生物:对乙酰氨基酚 424

(一)药理学特性 424

(二)药代动力学 425

(三)药物相互作用 425

(四)临床应用 425

(五)不良反应 425

(六)肝毒性 425

三、吲哚美辛 426

(一)药理学性质 426

(二)药代动力学 426

(三)药物相互作用 427

(四)临床应用 427

(五)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427

四、芳香醋酸类:酮咯酸,双氯芬酸 427

(一)酮咯酸 427

(二)双氯芬酸 428

五、丙酸衍生物:布洛芬,萘普生,氟比洛芬酯 428

(一)布洛芬 429

(二)萘普生 429

(三)氟比洛芬与氟比洛芬酯 430

六、昔康类(烯醇酸类):氯诺昔康,美洛昔康,吡罗昔康 430

(一)氯诺昔康 430

(二)美洛昔康 431

(三)吡罗昔康 432

七、烷酮类:萘丁美酮 432

(一)药理学性质 432

(二)药代动力学 432

(三)药物相互作用 433

(四)临床应用 433

(五)不良反应 433

八、昔布类:塞来昔布,瓦德昔布,帕瑞昔布 433

(一)塞来昔布 434

(二)瓦德昔布和帕瑞昔布 434

第三节 非甾体类抗炎药在围术期的应用 435

一、围术期的镇痛策略 435

(一)围术期镇痛的靶位 435

(二)超前镇痛与预防性镇痛 435

(三)多模式镇痛 435

二、非甾体类抗炎药用于围术期镇痛 435

(一)非甾体类抗炎药用于短小手术镇痛 436

(二)非甾体类抗炎药用于多模式镇痛 436

(三)非甾体类抗炎药在儿童围术期的应用 437

第27章 静脉用阿片类镇痛药 440

第一节 概况 440

一、阿片类药物的分类 440

二、阿片受体 441

(一)经典阿片受体 442

(二)阿片样受体 443

(三)外周阿片受体 443

(四)阿片类药物镇痛机制 443

三、阿片类药物的耐药和戒断现象 444

第二节 完全阿片受体激动药 444

一、吗啡 444

(一)化学结构 444

(二)理化性质 444

(三)药代动力学特征及体内过程 444

(四)药理作用 445

(五)临床应用 447

(六)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447

二、哌替啶 447

(一)化学结构 447

(二)理化性质 447

(三)药代动力学特征及体内过程 447

(四)药理作用 448

(五)临床应用 449

(六)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449

三、芬太尼家族 449

(一)芬太尼 449

(二)舒芬太尼 453

(三)瑞芬太尼 454

(四)阿芬太尼 457

四、双氢埃托啡 458

(一)化学结构 458

(二)药理作用 458

(三)药代特征及体内代谢 458

(四)临床应用 458

(五)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458

五、其他阿片受体激动药 458

(一)美沙酮 458

(二)可待因 459

(三)喷他吗酮 459

(四)美他齐诺 459

第三节 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 459

一、布托啡诺 459

二、丁丙诺啡 460

第四节 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 460

一、喷他佐辛 460

二、纳布啡 461

三、烯丙吗啡 461

第五节 阿片受体纯拮抗药 462

一、纳洛酮 462

二、纳曲酮 462

第28章 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药 464

第一节 概述 464

第二节 α2肾上腺素能受体作用机制 465

一、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效应机制 465

二、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药的选择性 465

第三节 药理特点、临床应用原则及不良反应的处理 465

一、药理特点 465

二、临床应用原则 466

三、不良反应 467

第四节 临床应用药物及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467

一、可乐定 467

(一)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特点 467

(二)药理作用 468

(三)药物相互作用 470

(四)剂量与用法 470

(五)不良反应 470

(六)适应证和临床应用 471

(七)禁忌证 473

二、右美托咪定 473

(一)理化性质 473

(二)药代动力学特点 473

(三)药理作用 473

(四)剂量与用法 475

(五)不良反应 475

(六)注意事项 475

(七)适应证和临床应用 476

(八)禁忌证 477

三、α-甲基去甲肾上腺素 477

四、其他药物 478

(一)甲基多巴 478

(二)胍那苄 478

(三)胍法辛 478

第29章 镇痛药物:大麻素 480

一、大麻的急性效应 481

二、长期使用大麻对机体的影响 481

三、大麻的医用价值 482

四、大麻与麻醉 483

第30章 离子通道配体/钠通道阻滞剂/局麻药 484

第一节 局麻药的作用机制 484

一、历史回顾 484

二、外周神经系统和局麻药 485

(一)局麻药的差异阻滞及应用依赖性阻滞 485

(二)C纤维和伤害感受器 485

(三)阻滞机制 486

三、钠通道的结构和功能 486

(一)钠通道的结构 486

(二)钠通道的功能 486

(三)钠通道突变会导致遗传性疾病 487

四、局麻药作用于钠通道的分子决定簇 488

五、其他靶离子通道 489

(一)TTX不敏感型钠离子通道 489

(二)钾通道 489

(三)钙通道 489

六、局麻药的其他作用位点 490

第二节 局麻药临床药理 490

一、局麻药化学特性和作用效能的关系 490

(一)局麻药的化学结构 490

(二)局麻药代谢的差异 490

(三)局麻药的临床活性 492

(四)局麻药的对映异构体的特点 493

二、局麻药的混合 493

三、局麻药的快速抗药性 494

四、添加剂增加局麻药活性 494

(一)肾上腺素 494

(二)局麻药液的碱化 494

(三)阿片类药物 494

(四)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495

五、局麻药的药代动力学 495

(一)全身吸收 495

(二)分布 496

(三)清除 497

第三节 局麻药的毒性 499

(一)中枢神经系统毒性 499

(二)局麻药的心血管毒性 501

(三)局麻药的局部神经毒性 501

(四)椎管内麻醉后短暂的神经综合征 502

第四节 常用的局部麻醉药 503

一、酯类局部麻醉药 503

(一)普鲁卡因 503

(二)丁卡因 503

(三)氯普鲁卡因 503

(四)苯佐卡因 503

二、酰胺类局部麻醉药 503

(一)利多卡因 503

(二)甲哌卡因 504

(三)布比卡因 504

(四)依替卡因 504

(五)丙胺卡因 505

(六)罗哌卡因 505

(七)左旋布比卡因 505

第31章 抗惊厥药物 507

第一节 概述 507

第二节 常用抗惊厥药物 508

一、苯二氮?类 510

(一)地西泮 510

(二)劳拉西泮 511

(三)氯硝西泮 511

二、巴比妥类 512

(一)苯巴比妥 512

(二)异戊巴比妥 514

(三)硫喷妥钠 514

三、乙内酰脲类 515

四、卡马西平 517

五、奥卡西平 517

六、苯丙氨酯 518

七、丙戊酸 519

八、乙琥胺 520

九、加巴喷丁 520

十、拉莫三嗪 521

十一、泰佳平 521

十二、托吡酯 522

十三、氨己烯酸 522

十四、索尼塞马 523

十五、其他 523

(一)硫酸镁 523

(二)水合氯醛 524

(三)副醛 524

(四)利多卡因 525

第32章 神经保护剂 526

第一节 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机制 526

一、缺血/缺氧对脑的影响 526

(一)完全缺血/缺氧 526

(二)渐进性缺血/缺氧 526

二、缺血/缺氧引起脑损伤的机制 527

(一)糖反常与乳酸中毒学说 527

(二)缺血后乳酸利用 527

(三)皮质醇释放假说 528

(四)糖反常、乳酸酸中毒学说与皮质醇释放假说的联系 529

(五)钙超载 529

(六)兴奋性氨基酸释放 529

(七)其他机制 530

第二节 非麻醉性神经保护剂 530

一、离子通道阻滞剂 530

(一)钙通道阻滞药 530

(二)钠通道阻滞药 531

二、兴奋性氨基酸释放抑制剂和受体拮抗剂 532

(一)谷氨酸释放抑制剂 532

(二)EAA受体拮抗剂 532

三、自由基清除剂 532

四、神经营养药物 533

五、1,6-二磷酸果糖 533

六、γ-氨基丁酸激动剂 534

七、胞磷胆碱 534

八、激素 534

(一)皮质激素 534

(二)雌激素 534

九、促红细胞生成素 535

十、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 535

(一)ATP敏感性钾通道 535

(二)KATP通道开放剂的神经保护研究 535

(三)KATP通道开放剂的神经保护机制 536

十一、纳洛酮 536

(一)神经损伤、内源性阿片肽与纳洛酮 536

(二)纳洛酮的神经保护机制 537

第三节 麻醉性神经保护剂 537

一、巴比妥类药物 537

(一)在脑完全缺血模型的应用研究 538

(二)在不完全(或局灶)脑缺血模型的应用研究 538

(三)产生保护效应的药物剂量 538

(四)产生保护效应的机制 538

二、异氟烷 538

(一)异氟烷麻醉的脑保护研究 539

(二)异氟烷预处理的脑保护研究 540

(三)异氟烷麻醉脑保护与异氟烷预处理脑保护的关系 541

三、丙泊酚 541

(一)丙泊酚脑保护的实验研究 541

(二)丙泊酚脑保护机制 542

(三)实现脑保护效应的丙泊酚浓度 542

四、其他麻醉性神经保护剂 543

(一)依托咪酯 543

(二)氯胺酮 544

第四节 神经保护剂临床研究中的问题 544

一、血-脑脊液屏障对神经保护剂疗效的阻碍作用 544

二、神经保护剂的治疗时间窗 544

三、使用神经保护剂的目的 545

四、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结果的矛盾现象 545

(一)模型差异 545

(二)神经保护剂使用差异 545

(三)临床研究中较大的系统误差和较低的“信-噪比” 545

第33章 肌肉松弛药和拮抗药 547

一、神经肌肉传导 547

二、神经肌肉传导的阻滞 549

三、肌松药的分类 549

四、常用肌松药 550

五、新的超短效肌肉松弛药 552

六、肌松药对心血管的影响 553

七、残留肌松作用 554

八、非去极化肌松药拮抗药 554

第34章 作用于自主神经的药物 558

第一节 自主神经系统 558

一、自主神经系统解剖 558

(一)交感神经系统 558

(二)副交感神经系统 560

二、神经递质的分类与功能 560

(一)胆碱能神经 560

(二)肾上腺素能神经 561

三、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563

第二节 药物与自主神经系统 563

一、拟交感神经药 563

(一)药物作用机制 564

(二)临床药理学 565

二、抗交感神经药 572

(一)药物作用机制 572

(二)临床药理学 572

三、拟副交感神经药 575

(一)概述 575

(二)作用机制 575

(三)临床药理学 575

四、抗副交感神经药 577

(一)概述 578

(二)作用机制 578

(三)临床药理学 578

第35章 抗心律失常药物 582

第一节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制 582

一、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582

(一)冲动形成异常 582

(二)冲动传导异常 583

(三)冲动形成和传导异常同时存在 583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生理作用 583

(一)改变心肌自律性 583

(二)抑制触发激动 583

(三)改变传导状态 583

(四)影响细胞动作电位 583

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制 584

(一)影响离子通道功能 584

(二)影响离子泵作用 584

(三)激活细胞受体 584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 584

一、Ⅰ类药物——钠通道阻滞剂 585

(一)Ⅰ A类——中度钠通道阻滞剂 586

(二)Ⅰ B类——轻度钠通道阻滞剂 586

(三)Ⅰ C类——高度钠通道阻滞剂 586

二、Ⅱ类药物——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 586

三、Ⅲ类药物——延长ADP药物 586

四、Ⅳ类药物——钙通道阻滞剂 586

五、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 586

第三节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药理学 587

一、Ⅰ A类——中度钠通道阻滞剂 587

(一)奎尼丁 587

(二)普鲁卡因胺 588

(三)丙吡胺 588

二、Ⅰ B类——轻度钠通道阻滞剂 589

(一)利多卡因 589

(二)美西律 590

(三)妥卡尼 591

(四)苯妥英钠 591

三、Ⅰ C类——高度钠通道阻滞剂 592

(一)普罗帕酮 592

(二)氟卡尼 593

(三)莫雷西嗪 594

四、Ⅱ类药物——β肾上腺受体阻断剂 594

(一)普萘洛尔 595

(二)美托洛尔 595

(三)艾司洛尔 596

五、Ⅲ类药物——延长ADP药物 597

(一)胺碘酮 597

(二)溴苄胺 598

(三)索他洛尔 599

(四)伊布利特 599

(五)多菲莱德 600

六、Ⅳ类药物——钙通道阻滞剂 600

(一)维拉帕米 601

(二)地尔硫? 601

七、其他 602

(一)腺苷 602

(二)地高辛 603

(三)硫酸镁 603

(四)异丙肾上腺素 604

(五)阿托品 604

第四节 围术期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 604

一、围术期心律失常的治疗原则 604

二、围术期心律失常治疗的并发症 605

(一)心肌抑制 605

(二)肺毒性 605

(三)肝毒性 605

(四)致心律失常作用 606

(五)药物的相互作用 606

第36章 治疗心肌缺血的药物 607

第一节 有机硝酸酯类 607

一、作用机制 608

二、临床药理学 608

三、副作用与药物间相互作用 608

四、临床应用 609

第二节 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 610

一、作用机制 610

二、临床药理学 610

三、副作用 612

四、临床应用 612

第三节 钙通道阻滞剂 613

一、作用机制 613

二、临床药理学 614

三、副作用与药物间相互作用 615

四、临床应用 615

第四节 抗凝药物 616

一、抗血小板药物 616

二、抗凝血酶药物 617

(一)普通肝素与低分子肝素 617

(二)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618

(三)新型抗凝药物 618

三、溶栓药物 619

第37章 正性肌力药的心血管药理学 620

第一节 药物作用机制:概述 621

第二节 正性肌力药物的药理学 622

一、洋地黄糖苷类 622

(一)临床前药理学 622

(二)临床药理学 622

二、儿茶酚胺 623

(一)临床前药理学 623

(二)临床药理学 624

三、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628

(一)临床前药理学 628

(二)临床药理学 628

四、肌丝钙离子增敏剂 629

(一)临床前药理学 629

(二)临床药理学 630

五、药物的联合使用 631

六、剂量和用法 631

(一)洋地黄糖苷 631

(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631

(三)儿茶酚胺 631

第38章 心肌保护药物与临床 632

第一节 心肌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632

第二节 缺血之前的心肌保护措施:预处理 633

一、缺血预处理 633

二、药物预处理 633

(一)钾通道开放剂 634

(二)钙增敏剂 634

(三)阿片类药物 634

(四)吸入麻醉药 635

(五)NO、腺苷、阿卡地辛 635

(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 636

(七)内皮素 636

第三节 缺血期间的心肌保护措施:心肌停跳液 636

一、去极化心脏停搏 637

二、极化或超极化心脏停搏液 638

(一)ATP敏感钾通道开放剂 638

(二)钠通道阻滞剂 638

(三)腺苷 638

三、心肌停跳液的进展 639

(一)抗补体治疗 639

(二)NO在心脏停搏液中的应用 639

(三)在心脏停搏液中加入胰岛素 640

(四)抗肿瘤坏死因子-α 640

第四节 再灌注期及再灌注后的心肌保护措施 640

一、抑制钙超载:Na+/H+泵抑制剂 640

二、抑制自由基措施 642

三、抑制缺血局部及全身炎性反应措施 642

(一)皮质醇类 642

(二)蛋白酶抑制剂:抑肽酶 642

第五节 临床维持心肌氧供需平衡的措施 643

一、血细胞比容与血液流变学 643

二、抗凝治疗 643

(一)阿司匹林 643

(二)二磷酸腺苷受体阻断剂 644

(三)肝素、低分子肝素及水蛭素 644

三、胸段硬膜外阻滞 644

四、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 645

五、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 646

第六节 围术期的心脏保护 646

第39章 血管扩张剂 648

第一节 概述 648

第二节 血管舒缩生理 648

一、血流量的生理特点 648

二、血管紧张度调节 649

第三节 血管扩张剂的作用机制 649

一、离子通道特性改变 649

(一)钙通道阻滞 649

(二)膜超极化 649

二、血管紧张素Ⅱ抑制剂 650

三、儿茶酚胺受体作用 650

四、一氧化氮 650

五、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651

六、类花生酸类物质 651

第四节 临床应用 651

一、硝酸盐类药物 651

(一)硝酸甘油 651

(二)硝普钠 652

二、神经节阻滞药 653

(一)六甲溴铵 654

(二)樟磺咪芬 654

三、钙通道阻滞剂 654

四、钾通道开放剂 655

(一)吡那地尔 655

(二)米诺地尔 656

(三)二氮嗪 656

五、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656

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氯沙坦 657

七、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 657

(一)酚妥拉明 657

(二)哌唑嗪 658

(三)乌拉地尔 658

八、β肾上腺素能激动剂——异丙肾上腺素 658

九、多巴胺-1受体激动剂——非诺多泮 658

十、类花生酸类物质 659

十一、嘌呤激动剂 659

十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659

(一)氨力农和米力农 659

(二)罂粟碱 659

十三、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 660

(一)可乐定 660

(二)右旋美托咪定 660

第40章 支气管扩张剂、皮质激素和抗炎药 661

第一节 支气管扩张剂 661

一、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661

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669

(一)茶碱 669

(二)特异性PDEI的药理作用 671

(三)PDE4抑制剂 671

(四)PDE4抑制剂的药理研究 672

三、抗胆碱药 673

四、挥发性麻醉药 674

第二节 糖皮质激素 674

一、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 674

二、吸入性皮质激素 678

第三节 抗炎药 681

一、萘多罗米钠和色甘酸钠 681

二、抗白三烯药物 682

三、白介素-1拮抗剂 686

第41章 肺血管扩张剂 688

第一节 肺动脉高压 688

一、肺动脉高压的病因 688

二、肺动脉高压的分类 689

三、缺氧性肺血管收缩 690

四、肺动脉高压的评价 691

五、肺动脉高压的治疗 691

六、肺血管扩张治疗 691

第二节 常用肺血管扩张剂 692

一、钙通道阻滞剂 692

二、硝酸盐类血管扩张剂 693

三、一氧化氮吸入 694

四、前列环素及其类似药物 694

五、内皮素受体拮抗剂 695

六、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696

七、联合用药 696

第42章 利尿剂 697

第一节 利尿剂的肾脏解剖生理学基础 697

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697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与分泌功能 698

(一)重吸收功能 698

(二)分泌功能 701

第二节 常用利尿剂 702

一、Na+-K+-2C1-同向协同转运复合体抑制剂(袢利尿剂、高效利尿剂) 703

(一)化学性质和药理学特性 703

(二)临床适应证 704

(三)不良反应 704

(四)临床使用禁忌证 704

(五)常用药物 704

二、Na+-C1-同向协同转运复合体抑制剂(噻嗪及类噻嗪利尿剂) 706

(一)概述 706

(二)常见药物 708

三、肾小管上皮细胞Na+通道抑制剂(保钾利尿剂、低效利尿剂) 710

(一)氨苯蝶啶 711

(二)阿米洛利 712

四、醛固酮拮抗剂(保钾性利尿剂) 713

五、碳酸酐酶抑制剂 714

(一)药理作用 714

(二)药效学 716

(三)常用药物 716

第三节 脱水药 717

一、甘露醇 717

(一)药理作用 717

(二)体内过程 718

(三)临床应用 718

(四)用法 718

(五)不良反应 718

(六)注意事项 718

二、山梨醇 719

三、尿素 719

第43章 电解质溶液和胶体溶液 720

第一节 体内水和电解质的正常分布 721

第二节 体液和电解质的生理调节 722

一、水平衡和渗透压调节 722

二、钠平衡及其调节 723

第三节 应激或创伤对体液和电解质分布的影响 724

第四节 围术期液体治疗 724

一、围术期液体治疗时应考虑的因素 724

二、液体选择 725

(一)晶状体液 725

(二)胶体液 726

三、液体治疗的一般原则 728

(一)围术期液体治疗的主要目的和原则 728

(二)危重病人液体治疗的参考性建议 729

(三)液体治疗的建议 729

第44章 抑制胃肠道蠕动药与抑制胃酸分泌药物 731

第一节 药物作用部位 731

一、消化道运动 731

二、分泌与重吸收 731

三、胃酸分泌 731

第二节 常用药物 732

一、H2受体拮抗剂 732

(一)西咪替丁 732

(二)雷尼替丁 733

(三)尼扎替丁 733

(四)法莫替丁 734

(五)罗沙替丁 734

二、质子泵抑制剂 734

(一)奥美拉唑 734

(二)艾美拉唑 735

(三)兰索拉唑 735

(四)泮托拉唑 736

(五)拉比拉唑 736

三、H2受体拮抗剂与质子泵抑制剂临床应用比较 736

(一)胃食管反流 736

(二)胃十二指肠溃疡 737

(三)HP根除治疗 737

(四)卓-艾综合征 737

(五)上消化道出血 737

(六)NSAID引起的溃疡 737

(七)应激性溃疡 737

(八)短肠综合征 737

(九)吸入性肺炎 737

四、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及其类似物 737

(一)生长抑素 738

(二)奥曲肽 738

五、抗毒蕈碱药物 739

(一)盐酸双环胺 739

(二)丁溴东莨菪碱 739

(三)溴丙胺太林 739

六、5-HT3受体拮抗剂 739

七、阿片类 740

八、盐酸洛哌丁胺 740

九、盐酸地芬诺酯和硫酸阿托品 740

第45章 止吐药 742

一、概述 742

二、PONV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743

三、患者和手术相关危险因素 744

(一)年龄 744

(二)性别 744

(三)体重 745

(四)吸烟史 745

(五)晕动症或PONV史 745

(六)焦虑 745

(七)进食情况 745

(八)胃轻瘫 745

(九)手术种类和时间 745

四、麻醉相关的危险因素 746

(一)氧化亚氮及吸入麻醉药 746

(二)阿片类药物 746

(三)其他麻醉药 746

五、止吐药药理和治疗作用 746

(一)苯甲酰胺 747

(二)神经安定药 747

(三)5-HT3受体拮抗剂 748

(四)糖皮质激素 751

六、PONV麻醉管理与用药 752

(一)术前用药 752

(二)麻醉管理 752

(三)评分系统 752

第46章 营养补充剂 754

第一节 营养物质的作用机制 755

一、糖代谢 755

(一)糖类的摄取 755

(二)血糖的调节 755

二、脂代谢 755

(一)脂肪的来源 755

(二)脂肪的转运和代谢 755

三、蛋白质代谢 756

(一)蛋白质的来源 756

(二)氨基酸的生理作用和代谢 756

四、电解质 756

五、微量元素 756

六、维生素 757

七、水 757

第二节 临床药理学 757

一、糖类 758

(一)应激时糖代谢的改变 758

(二)葡萄糖和糖类营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758

(三)应激状态补充糖类的注意事项 758

二、脂肪 759

(一)应激时脂肪代谢的改变 759

(二)脂肪营养制剂 759

(三)应激状态补充脂肪的注意事项 759

三、蛋白质和氨基酸 760

(一)应激时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的变化 760

(二)蛋白质和氨基酸营养补充剂作用的特点 760

(三)补充谷氨酰胺的必要性 761

(四)关于能量消耗的问题 761

第三节 药物治疗学 762

一、适应证 762

(一)术前PN 762

(二)术后PN 762

(三)围术期EN 762

二、给药途径 763

(一)肠内营养途径 763

(二)肠外营养途径 764

三、制定营养支持处方 765

四、监测 767

(一)监测项目 767

(二)营养支持的效果评估 767

(三)过度喂养的表现及危害 768

五、并发症 768

(一)肠外营养 768

(二)肠内营养 769

(三)PEG并发症 770

(四)再喂养 771

六、特殊要考虑的问题 771

(一)烧伤患者 771

(二)肝功能不全 771

(三)肾功能不全 771

(四)营养摄入的药理学应用 772

第47章 作用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药物 774

第一节 糖皮质激素的合成、分泌、代谢以及作用的分子基础 774

第二节 糖皮质激素的系统作用 776

一、糖代谢 776

二、蛋白质代谢 776

三、脂肪代谢 776

四、免疫和炎症反应 776

五、其他 776

六、应激 776

第三节 糖皮质激素的临床药理学 777

一、糖皮质激素的选择性和不良反应 777

二、糖皮质激素的药物动力学 778

第四节 糖皮质激素的分泌 778

一、糖皮质激素分泌的特点:脉冲式、昼夜节律 778

二、应激增加HPA轴活性的原理 779

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反馈控制 779

四、重复或持续应激的适应性反应 779

第五节 外科手术对于HPA轴功能的影响 780

一、术中和术后的血清皮质醇水平 780

二、外科手术应激反应的适应 780

三、麻醉对HPA轴的影响 781

第六节 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