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思维学 1
第一节 创造性思维概述 1
一、创造与思维 1
二、创造性思维的含义 5
三、创造性思维的本质 8
四、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 12
第二节 创造思维学的历史发展和研究对象 17
一、创造思维学的历史发展和研究现状 18
二、创造思维学的学科性质 22
三、创造思维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24
第三节学习和研究创造思维学的重要意义及方法 27
一、学习和研究创造思维学的重要意义 27
二、创造思维学的研究方法 30
第二章 创造性思维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机制 35
第一节 创造性思维的构成要素及内部结构 36
一、发散思维——解决思维方向性的指针 36
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实现创造性思维的主体 36
三、辩证思维——解决高难度复杂问题的指导思想 41
四、横纵思维——解决高难度复杂问题的策略 41
第二节 创造性思维的运行机制 43
一、从内容上看,创造性思维的微观和宏观机制 44
二、从形式上看,灵感、顿悟等创造性思维实现形式发生和运行的内在机制 45
第三节 创造性思维过程 46
一、准备阶段 46
二、酝酿阶段 48
三、豁朗阶段 48
四、验证完善阶段 49
第三章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式 51
第一节 横向思维 51
一、纵向思维及其局限性 51
二、横向思维及其在创造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52
三、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在创造活动中的关系 53
第二节 求异思维 54
一、求同思维及其要求 54
二、求异思维及其要求 55
三、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在创造活动中的关系 55
第三节 想象思维 56
一、想象的含义 57
二、想象思维的特点 58
三、想象思维的作用 58
第四节 发散思维 60
一、发散思维的含义 60
二、发散思维的特点 61
三、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在创造过程中的协同作用 62
第五节 直觉思维 64
一、直觉思维的含义 64
二、直觉思维的特征 65
三、直觉思维的产生条件 67
四、直觉思维的作用和局限 68
第六节 灵感思维 69
一、灵感思维及其特点 69
二、灵感迸发的条件 71
三、灵感迸发的过程 73
四、灵感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的地位和作用 75
第七节 系统思维 77
一、系统思维的含义 77
二、系统思维的特点 78
三、运用系统思维方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79
第四章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方法 83
第一节 联想法 83
一、什么是联想法 83
二、联想法的分类 85
第二节 列举法 87
一、什么是列举法 87
二、列举法的分类 88
第三节 组合法 92
一、什么是组合法 92
二、组合法的分类 93
第四节想象法 96
一、什么是想象法 96
二、想象法的分类 98
第五节 逆向思维法 101
一、什么是逆向思维法 101
二、逆向思维法的分类 103
第六节 潜意识法 105
一、什么是潜意识法 105
二、潜意识法的分类 108
第七节 智力激励法 111
一、什么是智力激励法 112
二、智力激励法的分类 114
第五章 创造性思维的技巧和策略 119
第一节 保持专注的兴趣和热情 119
一、兴趣与创造 119
二、保持专注的兴趣和热情 120
第二节 打破常规独辟蹊径 123
一、创造性思维关键在于打破常规并遵循创造性思维的内在基本原理 124
二、另辟蹊径的几种创造性思维技巧和方法 125
第三节 学会换位思考 127
一、何谓换位思考 128
二、正确理解人对自己的认识,学会换位思考 128
第四节 需要灵活的应变能力 134
一、没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就不会产生创造性思维 135
二、灵活的应变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环节上 136
第五节 六顶思考帽子的方法 138
一、达·邦诺与六顶思考帽子 138
二、“六顶思考帽子”的方法 139
三、“六项思考帽子”方法的使用 141
第六节 最大限度地相信自己 143
一、自信是科学发现应有的品格 143
二、自信可以产生持之以恒的动力 144
三、自信就会有坚强的意志、锲而不舍的精神 145
四、创新需要自信,同样需要理智 146
第六章 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内在因素 147
第一节 天赋条件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147
一、天赋条件是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因素 147
二、天赋条件不是创造性思维的决定性因素 148
第二节 心理因素在创造活动中的作用 150
一、动机 150
二、气质 151
三、意志 153
四、好奇心 153
第三节 经验因素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155
一、经验对解决常规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55
二、经验对创造性思维具有制约作用 156
三、突破经验思维的枷锁 158
第四节 知识因素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159
一、知识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 159
二、知识是创造性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材料 160
三、知识使创造主体更具宽广的视野 162
第五节 观念因素对创造性思维的制约作用 162
一、观念深刻地影响着人的思维和实践 163
二、观念对创造性思维的制约作用 164
三、变革观念是创造性思维的必然要求 165
第七章 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外在因素 167
第一节 文化传统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基础环境 167
一、文化环境与创造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167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对知识创新的影响 170
三、创新文化环境,激发民族的创造力 175
第二节 计算机网络与人工智能是推动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崭新力量 177
一、计算机网络对创造性思维的巨大影响 177
二、人工智能技术为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与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 183
第三节 大众传媒日益深刻地影响着思维的创造性 187
一、大众传媒是现代思维发展的重要条件 188
二、大众传媒对人类的思维模式产生巨大影响 189
第四节 教育是培育创造性思维的根本途径 192
一、教育本身就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 193
二、教育在人类发明创造中的决定作用 194
三、发明创造对当代教育提出的挑战 196
四、创造活动所需要的科学素质和心理素质 197
第八章 突破创造性思维的障碍 199
第一节 突破信息加工和问题处理障碍 199
一、感觉迟缓形成感知觉障碍 199
二、干扰信息形成思维耦合障碍 201
第二节 突破思维定势障碍 202
一、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202
二、如何突破思维定势障碍 204
第三节 突破个体性障碍 209
一、知识贫乏 210
二、兴趣狭窄 211
三、胆怯自卑 212
四、过分自信 219
五、思想懒惰 221
六、思维的误区 222
第四节 突破组织障碍 224
一、对新事物的排斥 224
二、从众心理 225
第九章 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与训练 229
第一节 人的创造潜能可以通过适当方式加以训练和开发 229
一、创造潜能的内含 229
二、创造潜能是每个人都具有的 230
三、创造潜能是可以开发的 231
第二节 科学开发右脑挖掘创造之源 233
一、左右脑的功能分工 233
二、开发右脑潜能的意义 233
三、开发右脑潜能的训练方法 235
第三节 进行科学的思维训练 237
一、发散思维训练 237
二、收敛思维训练 238
三、逆向思维训练 239
四、侧向思维训练 240
五、形象思维训练 241
六、联想思维训练 242
第四节 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243
一、强化创造意识 244
二、优化知识和能力结构 245
三、学习创造原理和方法 245
四、参与创造实践 246
第十章 创新教育与创造型人才培养 249
第一节 我国传统高等教育反思 249
一、我国传统高等教育的特点 249
二、我国传统高等教育的弊端 251
第二节 国外创新教育的做法与启示 252
一、国外创新教育的发展简况 252
二、国外创新教育的做法 253
三、国外创新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257
第三节 创造型人才的必备素质 261
一、素质的基本认识 261
二、创造型人才的必备素质 262
第四节 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创造型人才 267
一、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 267
二、大力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 268
主要参考文献 273
后记 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