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第一章 汉代名教的理论基础 21
第一节 正名说 21
一、先秦儒家的“正名以正政”思想 22
二、先秦法家的“立法明分”思想 26
三、名家与墨家的逻辑“正名”思想 29
四、秦汉之际的正名思想及董仲舒的“深察名号”说 33
第二节 教化论 39
一、先秦儒家的礼乐教化思想 40
二、先秦法家的“以法为教”思想 46
三、西汉儒家德主刑辅的教化思想 54
第三节 正名与教化的融合 60
一、孔孟对正名与教化的融合 61
二、韩非对正名与教化的融合 62
三、荀子和董仲舒对正名与教化的融合 63
第二章 汉代名教的名分体系 67
第一节 先秦及汉初对名分体系的探索 67
一、先秦儒家的名分思想 67
二、墨子的名分思想 76
三、韩非的名分思想 78
四、秦汉之际的名分思想 81
第二节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名分体系 91
一、“三纲五常”思想的提出 91
二、对“三纲”的论证 96
三、对“五常”的论证 102
四、“三纲五常”的历史影响 105
第三节 “三纲六纪”与名分体系的完善 109
一、“三纲六纪”的内涵 110
二、《白虎通义》对“三纲六纪”的论证 114
三、“三纲六纪”在《白虎通义》中的贯通 118
四、白虎观会议对名教的意义 124
第三章 汉代名教的教化载体 130
第一节 作为名教思想文化载体的经学 130
一、经学的确立与两汉经学之兴盛 131
二、《五经》功能的共性与个性 136
三、今古文经学阐发名分思想的差异 142
四、《春秋》“以道名分” 145
五、《孝经》“移孝作忠” 157
第二节 作为名教制度文化载体的礼制 165
一、集中体现名分的礼 165
二、“竟有歉焉”的西汉礼治 168
三、重名分的东汉礼治 172
四、两汉礼治的特点与汉代名教 175
第四章 汉代名教之教化途径 181
第一节 以选举施教化 181
一、察举制对名教的影响 182
二、征辟制对名教的影响 187
三、博士弟子课试对名教的影响 189
四、“经明行修”取士刺激名教发展 192
第二节 教化网络 193
一、学校教育 194
二、社会教化 201
三、家族教育 209
第五章 东汉末年的名教危机与批判 212
第一节 名教危机之表征 212
一、僭礼 212
二、轻礼 218
第二节 东汉末年思想家对名教的批判 222
一、对社会浮伪逾制的批判 222
二、对名实不一假名教的批判 224
三、对导致假名教的选举的批判 233
四、对名教基本理念的肯定与申论 243
第六章 名教的现代观照 249
第一节 名教的价值 249
一、正天下 250
二、行道德 254
三、厉风俗 262
第二节 名教的困境 267
一、名与实的矛盾 267
二、经与权的矛盾 270
三、目的与手段的矛盾 273
四、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275
结语 281
参考文献 286
后记 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