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一、选题的范围及研究意义 1
二、学术史回顾及尚需解决的问题 4
三、论文研究的基本框架与方法 23
第一章 《甲寅》月刊与《新青年》:对清末民初启蒙思潮的承继与超越 27
第一节 清末知识分子的政治探求与思想文化革新 28
一、清末的维新与革命重国家民族的自强 28
二、输入与传播西方政治、文化与文学的共识与影响 33
三、“新学诗”、“新文体”到“新小说” 37
第二节 《甲寅》月刊与《新青年》:公共话语空间 43
一、《甲寅》月刊与《青年杂志》(第二卷改为《新青年》)创刊 43
二、由激进革命到理性平和的章士钊 53
三、对民初社会现实作出深刻清晰判断的陈独秀 61
第三节 《甲寅》月刊与《新青年》政治思想理论的流变 68
一、从《甲寅》月刊到《新青年》:在个人与国家关系上 的变迁 68
二、从“天赋人权”说的捍卫到“人权”、“民主”、“科学”的倡导 75
三、《甲寅》月刊与《新青年》:从自我意识到独立人格观念的强调 82
第二章 《甲寅》月刊是《新青年》的先声 89
第一节 从《甲寅》月刊到《新青年》 89
一、办刊宗旨及编辑策略的渊源关系 89
二、编辑人员、编纂队伍、栏目设置及发行的承继与发展 102
第二节 《甲寅》月刊与《新青年》共设“通信”栏 116
一、作为公共舆论机关的“通信”栏的设置与传承 116
二、两刊物“通信”栏的活跃与对创刊宗旨的实践 118
三、两刊物“通信”栏的功用发挥,影响非凡 127
第三节 两刊物广告所代表的精英倾向与承继和创新 136
一、从《甲寅》月刊的广告看其杂志的精英倾向 136
二、从刊载广告上看,《新青年》对《甲寅》月刊的承继与创新 143
第三章 《甲寅》月刊的文学动向 162
第一节 《甲寅》月刊的文学办刊指向 162
一、文学栏目及登载的文学作品分类 162
二、文学主题、题材、类型等多样化的尝试 168
第二节 章士钊、程演生、胡适翻译等小说的文学旨趣与阐释 185
一、由群体到个体的探求——章士钊小说《双枰记》的剖析 185
二、多种叙事模式融汇,鼓吹至善至性之真情——寂寞程生的小说《西冷异简记》 196
三、翻译小说的价值选取——胡适译《柏林之围》 213
第三节 小说类型的实践——老谈的小说《女蜮记》、《白丝巾》、《孝感记》 224
一、小说题材、体裁、主题等方面的多样化 225
二、多种叙事角度、叙事结构的综合运用 232
第四节 《绛纱记》、《焚剑记》、《碎簪记》情爱生死主题解读 240
一、情爱生死主题的叙述与现实、理想的矛盾冲突 241
二、漂流困惑与生命自觉 258
第四章 《甲寅》月刊与新文学 264
第一节 《甲寅》月刊无意识中对新文学的呼唤 264
一、《甲寅》月刊中对提倡新文学的高远预见与影响 264
二、黄远庸——五四新文学变革的先行者 267
三、从自悟、自悔、自省到改革个人、社会和国家 277
第二节 《甲寅》月刊催萌了新文学 290
一、开放的文学姿态与“人的文学观”的确立 290
二、逻辑文学与五四新文学 299
三、文学改良与文学革命 306
第三节 文学作为载体 注重学理的精英倾向 313
一、翻译文学的不断拓展与新文学的价值定位 313
二、新文学的理论建树与批评观的形成 320
结语 330
参考文献 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