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生平经历 2
生平简历自述&龙庆忠 2
宗师——著名古建筑专家、建筑教育家龙庆忠传&龙灿珠 9
龙庆忠百年回顾&曾育秀 52
时代的步伐与追求真理的足迹——龙庆忠生平简介&龙可汉 60
卷二 学术成就与特色 72
中国建筑与中华民族&龙庆忠 72
《华夏意匠》序言&龙非了 76
天道、地道、人道与建筑的关系&龙庆忠 78
中国塔之数理设计手法及建筑理论&龙庆忠 84
中国历代田亩法&龙庆忠 110
论中国古建筑之系统及营造工程&龙非了 119
中国古建筑上“材分”的起源&龙庆忠 131
古番禺城发展史&龙庆忠 139
广州中山四路秦汉遗址研究部分研究&龙庆忠 172
广州南越王台遗址研究&龙庆忠 180
论石券桥之设计思想&龙庆忠 185
中国建筑在结构上的伟大成就&龙庆忠 194
中国古代建筑的避雷措施及雷电学说&龙庆忠 201
开封之铁塔&龙庆忠 220
南海神庙&龙庆忠 234
营舍之法&龙庆忠 249
瑰伟奇特、天南奇观的容县古经略台——真武阁&龙庆忠 263
中国古代窑、灶、炕、炉考&龙庆忠 269
广州怀圣寺&龙庆忠 284
穴居杂考&龙庆忠 290
关于岭南建筑的札记&龙非了 304
中国的“相对论”&龙非了 305
卷三 教学主张与教学思想 310
怎样改革华工建筑系&龙庆忠 310
建筑历史博士点第一个十年教学研究建设计划(1981~1991年)&龙庆忠 318
建筑历史博士点第二个十年(1991~2001年)教学研究建设计划&龙庆忠 319
附录 山花烂漫——部分纪念龙庆忠教授的学术论文 322
龙庆忠教授的学术成就与特色&龙可汉 322
关于《论中国古建筑之系统及营造工程》一文的注释——为纪念龙庆忠教授而作&龙可汉 327
论广州中山四路秦汉遗址性质讨论的实质与意义&龙可汉 331
龙庆忠教授办教育的教学主张与教学思想&龙可汉 337
为什么要研究传统建筑防灾&郑力鹏 343
教师要成为自强不息的学者——忆龙庆忠先生的为师治学和健身之道&郑力鹏 354
“知死”与“知生”——建筑历史学科的性质与任务&郑力鹏 357
学习《中国建筑与中华民族》及《〈华夏意匠〉序言》的体会&李哲扬 362
“义泰和”——龙庆忠教授建筑之道解读&程建军 368
追忆导师龙庆忠二三事&吴庆洲 377
梓人之道的求索——试析龙庆忠先生的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法研究&肖旻 381
龙非了,一个建筑历史学者的学术历史&冯江 389
龙庆忠建筑教育思想探讨&吴庆洲 404
智者不惑——龙庆忠教授教育与学术思想试析&程建军 408
怀念陈伯齐、夏昌世、谭天宋、龙庆忠四位恩师——纪念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创建50周年&袁培煌 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