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道情在中国民间文化研究中的意义 1
二、道情研状况的简略回顾 3
第一章 道情的起源及其传播 9
第一节 道情的起源及其时代背景 9
一、唐代的道曲、道调 9
二、宋代说唱艺术的繁荣 12
三、唐代五代佛道二教的“道情”诗词 13
第二节 法曲道情与法曲的关系 17
一、宋代文士曹勋的法曲道情 17
二、法曲的道家色彩 22
第三节 宋元明清道情的发展 28
一、《武林旧事》记载的唱道情 29
二、宋元时期道情的流行 31
三、明清时期道情演唱的民俗化 33
第四节 近代以来道情的传播及其演变 42
一、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唱道情 42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唱道情的时代特色 47
第二章 宋代鼓子词与道情 57
第一节 宋代的鼓子词 57
一、鼓子词的演奏特点 57
二、现存鼓子词及其词调 61
第二节 宋代鼓子词中所见的道家情怀 64
一、宋代鼓子词的道家意趣 64
二、张抡《道情鼓子词》的仙道色彩 66
第三节 赵令峙《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鼓子词 72
一、赵令峙及其《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 72
二、关于鼓子词中张生的考辨 79
三、《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的影响 84
第三章 元明清时期散曲中的道情 89
第一节 元代散曲中的道情 89
一、元代散曲中的道家色彩 90
二、元代文士散曲中的道情 94
三、邓学可《自然集》的咏道情 107
四、全真宗师的唱道情 111
第二节 明代散曲中的道情 116
一、王九思、康海散曲中的道情 116
二、杨慎散曲中的道情 120
三、周宪王与道士的散曲道情 124
四、明无名氏散曲中的道情 132
第三节 清代散曲道情的余绪 136
一、清代文士的散曲道情 137
二、清代道士的散曲道情 139
第四章 元明清文艺作品中所见的唱道情 141
第一节 元代杂剧中道士的唱道情 141
一、吕洞宾、列御寇的唱道情 141
二、杂剧《竹叶舟》的本事 144
第二节 明代小说中道士的唱道情 147
一、唱道情道士的风魔道人形象 147
二、韩湘子道情的本事及其影响 155
第三节 明清小说弹词中道士的唱道情 161
一、《续金瓶梅》中的《庄子叹骷髅》道情 161
二、清文康《儿女英雄传》中的唱道情 176
三、《珍珠塔》道情反映的社会风气 181
第五章 明清时期道士与文士的道情创作 185
第一节 明代道士张三丰的道情 185
一、张三丰道情的内丹修炼主旨 186
二、张三丰《无根树道情》的思想意义 190
第二节 清代文士的道情创作 195
一、郑板桥道情的隐逸思想 196
二、徐大椿《洄溪道情》反映的清代社会 206
三、王夫之、归庄、金农的道情 215
第三节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的唱论 224
一、朱权的生平及其著述 224
二、朱权对道情艺术特色的理论分析 226
第六章 道情乐器的特色与象征意义 231
第一节 渔鼓简板的制作及其形制 231
一、宋代的“通同部”与拍板 231
二、渔鼓形制的象征意义 236
第二节 中国民间关于渔鼓简板的传说 239
一、渔鼓简板的形制 239
二、有关渔鼓道情的民间传说 244
第三节 唱道情的演唱方式及道家色彩 249
一、道情的演唱类型与引子 249
二、史籍道经中所见道士的渔鼓简板 260
三、唱道情中的八仙形象 265
第七章 中国北方的皮影戏曲道情 273
第一节 中国道情的地域分布 273
一、道情的地域分布及其名称 273
二、北方道情的民俗色彩 278
第二节 道情皮影戏的艺术特色 288
一、陇东皮影道情及道情艺人 289
二、陕西的道情皮影戏 298
三、皮影制作技术与皮影戏班的组成 308
第三节 山西道情的传播 315
一、山西的戏曲道情 316
二、晋北道情的特点 319
第四节 河南坠子与道情的关系 322
一、河南坠子产生的时代 322
二、河南坠子的演唱风格 325
三、马街书会的唱道情 329
第八章 中国南方的诗赞体道情 335
第一节 湖北、湖南、江西、广西的道情 335
一、湖北渔鼓道情的演唱 336
二、湖南道情的演唱 340
三、江西、广西道情的传播 344
第二节 江苏、浙江、福建的唱道情 350
一、江苏道情的传播 350
二、浙江道情的演唱 354
第三节 四川、云南、贵州的竹琴 362
一、四川竹琴的演唱特点 362
二、四川竹琴泰斗贾树三 371
三、四川竹琴艺人黄云程 377
四、云南竹琴与贵州竹琴 379
结语 383
附录:张三丰道情 387
参考文献 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