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绿色建筑理论体系 1
第1章 绿色建筑 2
1.1 绿色建筑的背景与发展 2
1.1.1 绿色建筑产生的背景 2
1.1.2 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 3
1.2 绿色建筑的内涵与特征 9
1.2.1 绿色建筑的内涵 9
1.2.2 绿色建筑的特征 12
1.3 绿色建筑的地域特色 13
1.3.1 与地区环境和谐共生 13
1.3.2 体现地区的人文价值 13
1.3.3 采用地区的适宜技术 13
第2章 地域建筑的绿色更新 14
2.1 地域建筑中的绿色经验与智慧 14
2.1.1 地域建筑与绿色属性 14
2.1.2 地域建筑中的绿色经验与智慧 16
2.1.3 地域建筑向绿色建筑的进化 26
2.2 “文明冲突下的建筑本土观”理论 27
2.2.1 文明的冲突 27
2.2.2 建筑本土观 29
2.2.3 理论启示 31
2.3 “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理论 32
2.3.1 社会背景 32
2.3.2 理论内涵 33
2.3.3 哲学思想 35
2.3.4 实践策略 37
2.3.5 理论启示 38
2.4 “人的需求层级”理论 39
2.4.1 动机理论 39
2.4.2 需求层级理论 39
2.5 绿色建筑层级原理 41
2.5.1 建筑基本属性 41
2.5.2 绿色建筑层级原理 46
中篇 西部地域性传统民居绿色营造智慧 53
第3章 怒江多民族混居区民居建筑 54
3.1 研究背景 54
3.1.1 研究背景 54
3.1.2 自然环境概况 55
3.1.3 住区环境类型分区 59
3.2 怒江流域多民族混居区民居建筑特征 60
3.2.1 峡谷南部亚热带河谷区传统民居 60
3.2.2 峡谷南部暖温带半山区传统民居 65
3.2.3 峡谷北部暖温带坝子区传统民居 70
3.2.4 峡谷北部暖温带半山区传统民居 74
3.2.5 怒江民居的地域性解读 77
3.3 怒江流域多民族混居区民居的地域气候适应性分析 78
3.3.1 怒江峡谷南部河谷区民居冬季室内热环境评价与分析 78
3.3.2 怒江峡谷南部暖温带半山区民居冬季室内热环境评价与分析 80
3.3.3 怒江峡谷北部暖温带坝子区民居冬季室内热环境评价与分析 81
3.3.4 怒江传统民居的气候适应性解读 84
3.4 怒江流域多民族混居区民居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85
3.4.1 传统民居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85
3.4.2 怒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86
第4章 藏式民居建筑 92
4.1 研究背景 92
4.1.1 地理与气候 92
4.1.2 社会与文化 95
4.1.3 西藏传统民居形态的历史演进 96
4.2 传统藏式民居建筑的营造特征及其绿色属性 96
4.2.1 西藏高原传统民居建筑形态 96
4.2.2 传统聚落规模与选址及空间形态 99
4.2.3 藏式民居的建筑形式——以拉萨民居为例 100
4.2.4 西藏典型传统民居建筑材料 104
4.2.5 传统藏式民居的绿色属性 105
4.2.6 西藏传统聚落、民居解读 106
4.3 传统藏式民居冬季气候适应性分析 107
4.3.1 藏式民居建筑热物理环境测试对象介绍 107
4.3.2 传统藏式民居热环境测试结果分析 108
4.3.3 针对冬季热环境的建筑改进建议 109
4.4 藏式民居的当代发展策略 109
4.4.1 传统藏式民居的经验与不足 109
4.4.2 藏式民居的发展策略 110
第5章 新疆维吾尔民居建筑 112
5.1 研究背景 112
5.1.1 新疆维吾尔民居发展历程与当代困境 112
5.1.2 新疆维吾尔聚居区气候环境与建筑概况 112
5.2 新疆维吾尔民居特征 114
5.2.1 下窑上屋式维吾尔民居 114
5.2.2 阿以旺式维吾尔民居 115
5.2.3 封闭庭院式维吾尔民居 117
5.2.4 并列式维吾尔民居 118
5.2.5 花园式维吾尔民居 118
5.3 新疆维吾尔民居空间分析 119
5.3.1 村落空间 119
5.3.2 庭院空间 121
5.3.3 建筑空间 123
5.4 新疆维吾尔民居热环境分析 126
5.4.1 物理环境满意度调查 126
5.4.2 典型民居热环境测评 129
5.5 新疆维吾尔民居存在的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135
5.5.1 新疆维吾尔民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35
5.5.2 新疆维吾尔民居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136
第6章 海南海口传统骑楼建筑 138
6.1 研究背景 138
6.1.1 研究背景 138
6.1.2 海口的气候特征 138
6.2 海口骑楼街区、建筑的空间特征 139
6.2.1 海口骑楼街区的布局特征及其尺度 139
6.2.2 海口骑楼建筑的类型 143
6.2.3 海口骑楼建筑的空间演变规律 143
6.3 海口骑楼的地域气候适应性分析 147
6.3.1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看传统建筑对于地域气候的适应性 147
6.3.2 城市布局对于极端气候条件的回应 148
6.3.3 建筑单体对于自然环境的对应 149
6.3.4 从人的舒适性看骑楼建筑对海口当地的气候适应性 153
6.4 骑楼建筑的当代传承与发展 158
6.4.1 传统骑楼建筑空间模式的提炼、传承与转译 158
6.4.2 与当代气候环境相适应的传统骑楼建筑改良方法 161
下篇 西部绿色建筑设计研究与实践 167
第7章 黄土高原新窑居绿色建筑 168
7.1 项目背景 168
7.1.1 建设背景与概况 168
7.1.2 自然地貌与气候条件 169
7.1.3 人口与经济条件 170
7.2 新型窑居设计实施方案 170
7.2.1 当地传统建筑优、劣势 170
7.2.2 整体规划 170
7.2.3 新型窑居单体设计 171
7.2.4 绿色建筑技术应用 173
7.2.5 村民参与 175
7.3 新型窑居实际效果测评 175
7.3.1 室内外空气温度 175
7.3.2 太阳能采暖 176
7.3.3 自然采光 177
7.3.4 热舒适 177
7.4 实践成果 178
7.4.1 研究成果 178
7.4.2 实际效益 178
第8章 长江上游彝族新生土绿色建筑 180
8.1 项目背景 180
8.1.1 建设背景与概况 180
8.1.2 自然地貌与气候环境 180
8.1.3 社会条件 181
8.2 建筑设计与实施方案 181
8.2.1 当地原有建筑缺陷 181
8.2.2 建筑方案 182
8.2.3 绿色建筑技术 182
8.3 室内环境测试与分析 186
8.3.1 冬季新建筑测试 186
8.3.2 夏季新建筑测试 187
8.3.3 测试结果分析 188
8.4 实践成果 189
8.4.1 研究成果 189
8.4.2 实际效益 190
第9章 西北荒漠化小康住宅绿色建筑 191
9.1 项目背景 191
9.1.1 建设背景与概况 191
9.1.2 地域与自然气候 192
9.1.3 人口组成与经济条件 192
9.2 建筑设计与实施方案 192
9.2.1 当地原有建筑缺陷 192
9.2.2 建筑方案 193
9.2.3 绿色建筑技术 198
9.3 室内环境测评与分析 201
9.3.1 冬季新、旧建筑测试 201
9.3.2 夏季新、旧建筑测试 205
9.4 实践成果 211
9.4.1 研究成果 211
9.4.2 实际效益 212
第10章 川西地震灾后重建绿色建筑 213
10.1 项目背景 213
10.1.1 建设背景与概况 213
10.1.2 地域与自然气候 213
10.1.3 人文环境 214
10.2 灾后重建方案创作 214
10.2.1 当地原有建筑缺陷 214
10.2.2 建筑方案 214
10.2.3 绿色技术 215
10.3 室内环境测试数据与分析结果 219
10.3.1 夏季新、旧建筑测试 220
10.3.2 冬季新、旧建筑测试 221
10.4 实践成果 223
10.4.1 研究成果 223
10.4.2 实际效益 223
第11章 青藏高原藏牧民定居点绿色建筑 225
11.1 项目概况 225
11.1.1 建设背景与概况 225
11.1.2 自然地貌与气候条件 225
11.2 项目设计与实施方案 226
11.2.1 整体规划 226
11.2.2 建筑方案 226
11.2.3 太阳能采暖技术 229
11.3 项目实际效果测试分析 231
11.3.1 被动太阳能建筑室内热环境 231
11.3.2 主被动结合太阳能建筑室内热环境 234
11.4 实践成果 236
11.4.1 研究成果 236
11.4.2 实际效益 236
参考文献与注释 238
后记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