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节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1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3
第三节 本研究的方法、重点与结构 9
第四节 本研究的结论与创新 12
第一章 二十世纪中国大豆科研 15
第一节 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科技特征 17
一、以自然科学理论为指导 17
二、以科学实验为基础 21
三、以生物统计学等进行定量分析 23
四、以化肥、农药和农机等为新型农业投入物 24
第二节 民国时期关内的大豆科研 25
一、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25
二、大豆的科学育种 37
三、大豆的农事试验 42
四、主要的大豆出版物 47
五、民国大豆科研的动因分析 48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前东北的大豆科研 52
一、历史沿革 53
二、日伪时期大豆科研主要领域和成果 54
三、东北解放区时期大豆科研的恢复 69
四、评说 81
第四节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大豆科研 83
一、吉林省公主岭农业科研继续发展 84
二、黑龙江省大豆科研迅速兴起 88
三、辽宁省的大豆科研成就显著 97
四、关内大豆科研多点发展 99
五、全国大豆增花保荚协作研究 109
六、中外大豆科学交流 120
第五节 改革开放以后的大豆科研 125
一、南方大豆科研的崛起 125
二、东北大豆科研继续稳步发展 129
三、野生大豆研究 135
四、雄性不育系研究和利用 139
五、大豆种质资源的研究 148
六、大豆区划的进一步调整和细化 153
七、大豆基因组学研究 169
八、大豆育种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177
九、中外大豆科研交流步入常态 179
第六节 本章小结 196
第二章 二十世纪中国大豆生产 201
第一节 大豆的单产和总产变化 201
一、单产变化 201
二、总产变化 204
三、重点种植区域变化 208
第二节 品种演变 211
一、农家种时期(1900-1923) 211
二、科学育种兴起时期(1924-1949) 215
三、科学育种渐居主导地位时期(1950-2000) 215
第三节 种植制度演变 222
一、清末大豆种植制度 222
二、民国大豆种植制度 224
三、新中国大豆种植制度 229
第四节 耕作制度演变 234
一、清末大豆耕作制度 234
二、民国大豆耕作制度 236
三、新中国大豆耕作种植制度 242
第五节 大豆施肥演变 253
一、清末大豆施肥 253
二、民国大豆施肥 254
三、新中国大豆施肥 254
第六节 病虫草害防治 257
一、清末大豆病虫草害防治 257
二、民国大豆病虫草害防治 257
三、新中国大豆病虫草害防治 259
第七节 科技体制化与二十世纪中国大豆生产 265
一、科技是20世纪中国大豆生产水平提高的根本推动力量 265
二、科研体制化是大豆科技进步的根本保障 270
第三章 二十世纪中国大豆的加工和利用 277
第一节 中国大豆加工和利用的历史过程 277
一、民国以前的大豆加工和利用 277
二、民国时期大豆加工和利用 289
三、新中国时期大豆加工和利用 290
第二节 传统大豆食品加工工艺及其演进 292
一、发酵类豆制品 292
二、非发酵类豆制品 296
三、蛋白类豆制品 299
四、豆乳粉 300
第三节 大豆油脂加工 301
一、清末、民国时期的大豆油脂加工 301
二、新中国的大豆油脂加工 307
第四节 大豆蛋白纤维及其生产工艺 313
一、蛋白纤维发展概况 313
二、大豆蛋白纤维性能及其织物特点 313
三、大豆蛋白纤维生产工艺 315
第五节 大豆新兴生物制品 316
一、大豆卵磷脂 316
二、大豆低聚糖 317
三、大豆异黄酮 318
四、大豆皂甙 322
五、大豆多肽 323
第六节 本章小结 325
第四章 未来中国大豆发展对策研究 327
第一节 二十世纪中国大豆对外贸易兴衰的历史过程 328
一、清末中国大豆一枝独秀 328
二、民国时期中国大豆先盛后衰 329
三、新中国大豆对外贸易形势彻底逆转 334
第二节 中国大豆生产贸易兴衰的原因分析 338
一、积极因素 338
二、消极因素 343
第三节 中国大豆产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51
第四节 未来中国大豆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和目标 352
一、中国大豆发展战略背景分析 352
二、未来中国大豆发展战略指导思想 354
三、未来中国大豆发展战略目标 354
第五节 未来中国大豆发展对策建议 355
一、中国绝不放弃自己的大豆生产 355
二、坚持“主要立足国内解决大豆供给问题”的方针 358
三、突出抓好大豆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 359
四、加大大豆生产和出口的支持力度 367
五、提高大豆产销的组织化程度 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