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著中小学教科书五种 下》PDF下载

  • 购买积分:3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吕思勉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7532555119
  • 页数:1402 页
图书介绍:与一般的职业历史学家不同,吕思勉先生一生的主要工作是教师,他先后在小学、中学、大学教书育人。本书即为吕思勉先生在教学过程中编著的五种教科书的汇编,即《新式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 本国史》、《高级中学教科书 本国史》、《高中复习丛书 本国史》、《初中标准教本 本国史》。这些教科书虽说是为当时中小学生(主要是高中生)写就的,如今即使用作大学历史专业的教材,恐怕也不嫌其浅。通过本书细致的解读,想必广大读者能够受益良多。

新式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 3

编辑大意 3

第一册 6

第一 入学 6

第二 喻学 6

第三 奈端轶事 7

第四 圣蹟 7

第五 纸鳶 8

第六 钓鱼 8

第七 放鱼诗白居易 9

第八 水 9

第九 记某法人事 9

第十 察理上 10

第十一 察理下 10

第十二 甲乙辨欧阳修 11

第十三 盲鱼 11

第十四 小乌之良伴 11

第十五 益乌 12

第十六 卖油翁欧阳修 12

第十七 慎微 13

第十八 运动 13

第十九 公园 13

第二十 全体之话上 14

第二十一 全体之话下 14

第二十二 义犬 15

第二十三 临江之麋柳宗元 16

第二十四 热 16

第二十五 热与色 16

第二十六 布 17

第二十七 羊毛 17

第二十八 仁侠之母女 18

第二十九 机变 18

第三十 晏子使楚晏子春秋 19

第三十一 爱莲说周敦颐 19

第三十二 凌霄花白居易 19

第三十三 荣誉 20

第三十四 合力 20

第三十五 集会 20

传单式 21

第二册 22

第一 孟母 22

第二 燕诗白居易 22

第三 蝴蝶 23

第四 良马对 24

第五 心力并用 24

第六 旅行修学记 24

第七 澠池之会 25

第八 嵩山 26

第九 图书馆 26

第十 博物院 26

第十一 保存古物 27

第十二 村人易靴 27

第十三 鑛产 28

第十四 磁石 28

第十五 北极之乌 29

第十六 农业 29

第十七 蚕桑 30

第十八 永某氏之鼠柳宗元 31

第十九 习惯说刘蓉 31

第二十 小孤山 31

第二十一 记兰戴名世 32

第二十二 兄与弟论传染病书 32

第二十三 弟復兄论传染病书 33

第二十四 瞽者 33

第二十五 报章 34

第二十六 蚁战薛福成 35

第二十七 雞助薛福成 35

第二十八 赤壁之战 35

第二十九 兵器 36

第三十 贸易 36

第三十一 商战 37

第三十二 漆贾劉基 37

第三十三 樵夫陶匠黄宗羲 38

第三十四 友别(有序)王守仁 38

第三册 40

第一 勤训李文炤 40

第二 俭训李文炤 40

第三 居室记陆游 41

第四 黄鹂与燕 41

第五 地方自治 42

第六 弟告兄小学校改建落成书 42

第七 文字 43

第八 印刷术 43

第九 侥幸与向上 44

第十 勃罗斯 44

第十一 登龙华寺浮图记 45

第十二 望远镜记 45

第十三 燐火 46

第十四 入营後与友人书 46

第十五 苗族 47

第十六 游珍珠泉记王昶 47

第十七 权人作日记书 47

第十八 昆虫之农工业 48

第十九 种植 49

第二十 观刈麦白居易 50

第二十一 意园记戴名世 50

第二十二 陋室铭刘禹锡 51

第二十三 赋税 51

第二十四 徵兵 52

第二十五 郭子仪单骑见回纥 52

第二十六 赵王买马国策 53

第四册 54

第一 陆军 54

第二 海军 54

第三 鲍氏子国策 55

第四 出塞杜甫 55

第五 北游後与友人书 56

第六 借贷与保证 56

第七 国债 57

第八 波斯老人 58

第九 赠卫八处士杜甫 59

第十 弈喻钱大昕 59

第十一 卫生 60

第十二 述蒙古情形书 60

第十三 蜃说林景熙 61

第十四 说海 61

第十五 哥伦布 62

第十六 公司上 63

第十七 公司下 63

第十八 汽船汽车 64

第十九 飞艇飞机 65

第二十 空气之自述 65

第二十一 万物 66

第二十二 天然力 66

第二十三 名山大川上 67

第二十四 名山大川下 67

第五册 69

第一 原国 69

第二 达尔文 69

第三 动物之保护色 70

第四 罗马武士 71

第五 塞木披来之战 72

第六 吴士方孝孺 72

第七 国货 73

第八 工业 74

第九 汉冶萍公司 74

第十 少年行孙枝蔚 75

第十一 国狮 75

第十二 捕虎 76

第十三 无怒轩记李紱 76

第十四 币制 77

第十五 纸币 77

第十六 苏彝士运河 78

第十七 巴拿马运河 79

第十八 埃及 79

第十九 福泽谕吉 80

第二十 武训 81

第二十一 自乡间与友人书 82

第二十二 桃花源记陶潛 82

第二十三 座右铭崔瑗 83

第六册 84

第一 二巨人 84

第二 拿破仑 85

第三 祭田横墓文韩愈 86

第四 登喜玛拉亚山观日出记 86

第五 天文台 87

第六 太平洋中汽船 88

第七 交通 88

第八 学术 89

第九 饥民惨状记 89

第十 慈善事业 90

第十一 与安子介书唐顺之 91

第十二 书陈懷立传神苏轼 91

第十三 核工记宋起凤 92

第十四 病梅馆记龚自珍 93

第十五 美禁华工 93

第十六 外交 94

第十七 唐且使秦国策 95

第十八 木兰诗 95

第十九 辟浮屠劉基 96

第二十 信教 97

第二十一 俾斯麦上 97

第二十二 俾斯麦下 98

第二十三 巴黎观油画记薛福成 99

第二十四 国性 99

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 103

例言 103

第一编 上古史 108

第一章 汉族之由来 108

第二章 古史之年代及帝系 109

第三章 三皇五帝时代 111

第四章 夏殷及西周 116

第五章 春秋战国 122

第六章 古代之疆域及种族 125

第七章 古代社会之政治组织 131

第八章 古代社会之经济组织 138

第九章 古代社会之文化 142

第十章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组织之变迁 146

第二编 中古史上 148

第一章 秦之兴亡 148

第二章 西汉之初盛 153

第三章 前後汉之兴亡 158

第四章 後汉之治乱 161

第五章 两汉之政治制度及社会情形 165

第三编 中古史中 172

第一章 後汉之分裂及三国 172

第二章 两晋及五胡十六国 175

第三章 南北朝 181

第四编 中古史下 186

第一章 回族之兴起及隋之兴亡 186

第二章 唐之初盛 190

第三章 自魏晋至唐之政治制度及社会情形 193

第五编 近古史上 200

第一章 安史之乱 200

第二章 唐中叶後之外患 202

第三章 唐之衰亡 207

第四章 五代及十国 212

第五章 北宋之积弱 216

第六章 北宋及辽金之兴亡 220

第七章 南宋与金之和战 223

第六编 近古史下 226

第一章 宋金元之兴亡 226

第二章 蒙古之极盛及其衰机 231

第三章 晚唐宋辽金之政治制度及社会情形 235

第七编 近世史上 243

第一章 元明之兴亡 243

第二章 明之盛衰 246

第三章 明清之兴亡 251

第八编 近世史下 257

第一章 近代之蒙回藏 257

第二章 近代之西南开拓及後印度半岛 261

第三章 清之盛衰 264

第四章 元明清之政治制度及社会情形 267

第九编 最近世史上 275

第一章 西力之东渐 275

第二章 五口通商及咸丰庚申之役 279

第三章 咸同时之内乱 283

第四章 同光後之朝局及外患 287

第十编 最近世史下 293

第一章 清末之情形 293

第二章 清之亡及民国成立 298

第三章 民国成立後之形势 299

第四章 最近世政治制度之变迁 304

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 309

例言 309

第一编 绪论 313

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313

第二章 我国民族的形成 316

第三章 中国疆域的沿革 319

第四章 本国史时期的划分 322

第二编 上古史 325

第一章 我国民族的起源 325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会 329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 332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 335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 339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 342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 345

第八章 我国民族的滋大 350

第九章 春秋的霸业 353

第十章 战国的七雄 356

第十一章 中原文化的广播和疆域的拓展 359

第十二章 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 362

第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政制改革 365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会 369

第三编 中古史 373

第一章 秦之统一及其政策 373

第二章 秦汉之际 377

第三章 前汉的政治 382

第四章 新莽的改制 386

第五章 後汉的政治 390

第六章 两汉的制度 394

第七章 秦汉的武功 398

第八章 两汉对外的交通 403

第九章 两汉的学术 407

第十章 佛教和道教 412

第十一章 两汉的社会 415

第十二章 三国的鼎立 418

第十三章 晋的统一和内乱 422

第十四章 边徼民族和汉族的同化 425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对峙 433

第十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制度 437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440

第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 443

第十九章 隋之统一与政治 446

第二十章 唐的开国及其盛世 450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 453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对外交通 457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制度 461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学术和文艺 465

第二十五章 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输入 468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触 472

第二十七章 唐中叶以後的政局 475

第二十八章 隋唐的社会 480

第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乱 484

第三十章 宋的统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488

第三十一章 变法和党争 492

第三十二章 辽夏金的兴起 496

第三十三章 宋和辽夏的关系 500

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关系 503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507

第三十六章 宋的制度和社会 512

第三十七章 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 516

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 523

第三十九章 元的制度 526

第四十章 元帝国的瓦解 530

第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 535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关系 539

第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 542

第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 546

第四十五章 明的制度 551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555

第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会 558

第四编 近代史 561

第一章 明清之际 561

第二章 欧人的东略 566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 569

第四章 清初的内政 574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 578

第六章 清代的武功 584

第七章 清中叶的内乱 590

第八章 鸦片战争 594

第九章 太平天国和捻党之役 600

第十章 英法联军之役 607

第十一章《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612

第十二章 西北事变和中俄交涉 616

第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 622

第十四章 中法战争和西南藩属的丧失 627

第十五章 中日战争 634

第十六章 中俄密约和沿海港湾的租借 639

第十七章 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 643

第十八章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 647

第十九章 远东国际形势 652

第二十章 日俄战争和东三省 656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宪政运动 660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制度 664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学术 669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会 674

第五编 现代史 679

第一章 革命思想的勃兴和孙中山先生 679

第二章 清季的革命运动 683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686

第四章 二次革命的经过 692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外交和蒙藏问题 696

第六章 帝制运动和护国军 702

第七章 二十一条的交涉 705

第八章 復辟之役和护法之战 708

第九章 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 713

第十章 华盛顿会议和中国 717

第十一章 军阀的混战 721

第十二章 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政府的成立 724

第十三章 五卅惨案和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 728

第十四章 国民革命的经过 731

第十五章 五三惨案和对日之交涉 734

第十六章 关税自主的交涉经过 736

第十七章 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经过 740

第十八章 中俄的龃龉 744

第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东北 747

第二十章 国民政府的政治 752

第二十一章 现代的经济和社会 756

第二十二章 现代的教育和学术 760

第六编 结论 763

第一章 我国民族发展的回顾 763

第二章 中国对於世界的使命 766

高中复习丛书 本国史 771

一 绪论 771

二 上古史 775

三 中古史一 795

四 中古史二 817

五 中古史三 826

六 中古史四 841

七 中古史五 861

八 近代史 880

九 现代史 904

十 结论 920

初中标准教本 本国史 925

例言 925

第一编 上古史 928

第一章 太古之传说 928

第二章 中国民族之建国 932

第三章 唐虞夏商之政教 937

第四章 上古之文化与社会 943

第五章 周之建国及其政教 948

第六章 春秋与战国 953

第七章 周代之社会概况 960

第八章 春秋战国之学术思想 965

第九章 本期结论 970

第二编 中古史 974

第一章 秦代之统一与疆土之拓展 974

第二章 两汉之政治概况 980

第三章 两汉疆域之开拓与对外交通 985

第四章 两汉之学术与宗教 991

第五章 两汉之社会概况 996

第六章 三国之分裂与晋之统一 999

第七章 中国民族之新融合 1003

第八章 两晋南北朝之文化与社会 1009

第九章 隋之统一与唐之继起 1014

第十章 隋唐之武功与对外交通 1019

第十一章 隋唐之政治概况 1025

第十二章 隋唐之学术文艺 1034

第十三章 隋唐之社会与宗教 1041

第十四章 中国文化之东被 1048

第十五章 唐之衰亡与五代之纷乱 1051

第十六章 宋之统一与变法 1060

第十七章 辽夏金之兴起及对宋关系 1067

第十八章 宋之学术思想与社会概况 1077

第十九章 元代之武功 1083

第二十章 中国文化之西渐 1090

第二十一章 明之内政与外交 1094

第二十二章 中华民族之拓殖 1103

第二十三章 元明文化与社会概况 1107

第二十四章 本期结论 1112

第三编 近世史 1115

第一章 中西交通之渐盛与西学之输入 1115

第二章 清代之勃兴 1122

第三章 清初之政治及武功 1128

第四章 中国民族之扩大 1136

第五章 清初之外交与中叶後之政治 1142

第六章 鸦片战争 1149

第七章 太平天国 1156

第八章 英法联军与中俄交涉 1164

第九章 中法战争与西南藩属之丧失 1172

第十章 中日战争与外力之压迫 1177

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之始末 1185

第十二章 八国联军之役 1191

第十三章 日俄战争与东北移民 1197

第十四章 清代之政治制度与末年宪政运动 1203

第十五章 清代之文化与社会状况 1209

第十六章 清代之经济状况 1214

第十七章 本期结论 1219

第四编 现代史 1223

第一章 孙中山先生与革命运动 1223

第二章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 1227

第三章 民国初年之外交 1231

第四章 反动政治与军阀混战 1236

第五章 欧战後之外交 1243

第六章 国民革命之经过 1249

第七章 国民政府成立後之内政与外交 1253

第八章 最近之文化经济与社会状况 1259

第九章 本期结论 1264

第五编 综论 1268

第一章 历史与人类生活之关系 1268

第二章 中国民族之逐渐形成与现在之复兴运动 1271

第三章 中国文化之演进及其光荣 1274

第四章 国际现势下之我国地位 1277

附录 1281

一 本国史提纲 1281

二 拟编中国通史说略 1309

三 拟中国通史教学大纲 1320

四 中国通史的分期 1339

五 魏晋南北朝史纲要 1361

六 中国通史晋朝部分纲要 1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