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论 1
第一节 中医面部望诊的沿革 1
一、萌芽阶段(上古~先秦) 1
二、发展阶段(汉~唐) 4
三、成熟阶段(宋~清) 5
四、现代化研究阶段 10
第二节 中医面部望诊的特点 15
一、面部望诊为望诊之首 15
二、面部望诊基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15
三、面部望诊强调“神”的意义 16
四、面部望诊包含生物全息论思想 17
第二章 中医面部望诊的原理及基本规律 21
第一节 中医面部望诊的原理及理论依据 22
一、常色与病色 23
二、望色十法 25
三、中医面部望诊的原理及理论依据 26
四、中医面部官窍望诊的原理及理论依据 27
第二节 面部各区域与脏腑的对应关系 29
一、《黄帝内经》中面部各区域与脏腑的对应关系 29
二、其他医学专著中面部各区域与脏腑的对应关系 31
第三节 中医面部望诊的临床意义 33
一、察面色、面部形态知病之所在 34
二、望面色知病变轻重浅深 34
三、望面色知病情进退逆从 35
四、察面色知疾病预后转归 35
第四节 面部望诊的注意事项 36
一、注意病色与常色的比较 36
二、注意整体颜色与局部颜色相结合 37
三、注意非疾病因素对面色的影响 37
四、面部望诊应与其他诊法综合应用 37
第三章 面部望诊的临床应用 39
第一节 面部整体望诊 39
一、望面部神态 39
二、望面部颜色 41
三、特殊面容 47
第二节 面部局部望诊 51
一、望目 51
(一)望目色 52
(二)望目形态 53
二、望鼻 56
(一)望鼻色 57
(二)望鼻形态 58
三、望唇 59
(一)望唇色 59
(二)望口唇形态 60
四、望耳 62
(一)望耳郭颜色 63
(二)望耳郭形态 64
第三节 面诊计算机辅助诊断 65
第四章 中医面部望诊图像数据库 67
第一节 图像数据库技术 67
一、图像数据存储 68
二、图像数据检索 70
(一)图像特征提取 71
(二)图像特征描述 75
(三)图像模式 78
(四)图像匹配 79
(五)相关反馈 81
第二节 面部望诊图像数据库 82
一、医理设计 82
(一)面色诊临床判读表的建立 82
(二)面色诊判读表的信度检验 84
(三)面色诊判读表的校度检验 85
二、面部望诊图像数据库的设计 85
(一)面部望诊图像数据库总体系统结构设计 85
(二)用户界面的设计 87
(三)图像查询的主要结构 88
(四)库的管理 90
三、面部望诊图像数据存储结构 90
四、面部望诊图像数据库开发环境 92
五、面部望诊图像数据库的功能 92
第五章 数字化图像处理技术基础 95
第一节 图像数字化 95
一、分辨率 96
二、图像采样 97
三、图像量化 98
第二节 彩色图像基础 99
一、三基色模型 99
(一)三基色原理 99
(二)CIE物理三基色和RGB三色系数 100
(三)CIE计算三基色和XYZ色度图 101
二、色彩空间与变换 104
(一)RGB模型 105
(二)CMY模型 107
(三)YCbCr模型 108
(四)视觉均匀色彩空间 108
第三节 图像彩色校正 111
一、白平衡法 111
二、矩阵法 112
三、模型法 113
四、查表法 114
第四节 图像变换 114
一、傅立叶变换 115
二、离散余弦变换(DCT) 118
三、小波变换 120
(一)小波变换的基本原理 121
(二)多分辨率分析的Ma11at快速算法 121
第五节 图像增强 125
一、灰度级修正 125
(一)灰度直方图 125
(二)灰度的线性变换 125
(三)灰度的阈值变换 127
(四)灰度的窗口变换 128
(五)灰度拉伸 128
(六)灰度均衡 129
(七)灰度规定化 130
二、图像平滑 131
(一)空间域平滑滤波器 131
(二)频率域平滑滤波 133
三、图像锐化 133
四、几何变换 135
五、彩色图像增强 135
第六节 图像分割 136
一、图像阈值分割 137
二、边界检测的基本方法 138
(一)梯度模算子 138
(二)Roberts梯度模算子 139
(三)Sobel算子 140
(四)Laplance算子 140
(五)Canny边界检测算子 141
(六)拟合曲面求导提取边界 142
三、跟踪技术 143
(一)曲线的全向跟踪 143
(二)跟踪中的搜索技术 144
(三)区域跟踪 145
四、基于活动轮廓模型的边界提取算法 145
五、Hough变换线检测 147
(一)Hough变换检测直线 147
(二)广义Hough变换检测曲线 148
第七节 图像特征提取 150
一、图像的数据特征 150
二、图像特征提取 151
三、图像特征降维 151
四、图像特征加权 151
第六章 中医面诊的计算机自动识别技术 154
第一节 面部图像的拍摄环境 155
第二节 面部图像的彩色校正 155
一、影响面部彩色重现效果的主要因素 156
二、面部图像彩色校正原理 156
三、面部图像彩色校正方法 157
第三节 面部图像检测 159
一、人脸检测与定位方法 159
(一)基于统计的人脸检测方法 160
(二)基于知识的人脸检测 161
二、面诊中人脸面部区域的提取 162
(一)肤色模型的获取方法 163
(二)肤色模型 163
第四节 面部子区域块的提取 165
一、眼睛的提取 166
(一)眼睛提取技术的概述 166
(二)面部望诊图像中眼睛的定位方法 170
(三)面部图像的旋转 173
二、区域块中心的提取 173
三、眼睛轮廓的提取 175
四、口唇的提取 176
(一)分割方法 176
(二)嘴唇轮廓提取 178
第五节 面色的识别 180
一、子区域块非肤色部分的分离 180
二、面色自动识别原理 180
(一)支持向量机理论 181
(二)面色的识别模型的建立 184
(三)面部颜色的检测 186
第六节 唇色的识别 188
第七节 面诊中望神的技术研究 191
一、目标跟踪技术 191
二、眼动跟踪技术 192
三、眼球自动定位技术 193
(一)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瞳孔定位 194
(二)基于面阵CCD模拟视频信号处理的瞳孔定位 195
第七章 面部图像的采集系统 198
第一节 面部图像的采集设备 198
一、面部图像采集设备的要求 198
二、数码相机简介 199
第二节 面部图像的采集环境 200
一、采集环境的组成 200
二、光照环境 201
三、采集结构 203
第三节 面部图像采集系统的检测 203
一、检测的主要内容及原理 203
二、检测专用软件及检测方法 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