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批评家丛书”总序 1
第一辑 眼观六路 3
寓言化的书写与主体精神的衰竭 3
文学的颓势与作家的精神资源 18
对现实的回应及其乏 26
昆德拉热与文化犬儒主义 33
今宵酒醒何处——世纪之交都市叙事中的欲望表达 43
自恋与麻痹——当代中国文化症候一瞥 58
寻求新的感知方式——兼论有关中国当代文学价值的争议 70
第二辑 文本内外 83
行走的影子及其他——李洱《花腔》论 83
想象中国与命名的困窘——李洱作品散论 96
《兄弟》的里里外外 111
潇洒走一回 125
正午的漩流——葛红兵和他的N种生活 133
伫立在生与死的门槛上——读海岸的诗 138
第三辑 文坛地平线 149
在轻快与沉痛之间——读叶开《我的八叔传》 149
戏说徐霞客与戏说世界 151
回到现实之中——读陈家桥《阿P》》 153
冒险的叙述——论陈家桥小说的精神气质 155
热忱而令人晕眩的目光——读龚静《文字的眼睛》 161
永远的乡愁 163
风月无边到谁家 165
此曲只应天上有 167
古典人格理想的一曲挽歌——读刘长春《墨海笔记》、《天台山笔记》 169
似真似幻的现实——读苏童《蛇为什么会飞》 175
壮丽的幻觉——读红柯《西去的骑手》 177
乡关何处——从《归宿在异乡》看韩东的小说 179
能否不再等待?——读哈金《等待》 182
密码中的迷宫世界 184
虐恋中的两人世界——从《爱人同志》到《爱人有罪》 190
身在浮华界,心系边陲地——孙未创作一瞥 194
女人的伤痛 198
女人的命运 200
救救孩子——读南妮小说《我的恐惧无法诉说》 202
你能舞多远? 205
女性的光焰——读王丽丽新作《阳光正照在身上》 207
自我囚闭的女人 209
从沉沦到复活——读《镜骨》 211
幻美之至的爱情及其他 213
让历史轻逸地飞翔——读张生长篇小说《白云千里万里》二 215
青春的挽歌——读张生《十年灯》 217
财路通向何方? 219
谁解其中味——程庸《官窑美人》读后 221
异域天空下的幻美——杨植峰《梨香记》读后 224
小荷才露尖尖角——读任晓雯的小说 227
新青年的旧理想 229
油嘴滑舌大-氅披裹下的青春物语——读庄小渔《像杂草一样疯长》 232
徐则臣的《夜火车》 235
黑色青春奏鸣曲——读目非《是否曾经遇见你》 236
命运与拯救——读盛可以《道德颂》 239
过分小心翼翼的“第三种关系”——读阎欣宁的短篇小说《第三种关系》 241
穿行于“恶浊的黑夜”之中 244
山形依旧枕寒流——读寒川子《四棵杨》 247
赵柏田的散文 250
一朝一代一世情 253
上海的多重面目 257
第四辑 只言片语 263
语言的暴力和批评的死胡同——答张柠对《上海酒吧》的批评 263
谁有权解释中国? 267
问题意识与原创力 273
八十年代的神话 276
传统不是救命稻草 278
孔子=中国文化? 280
批评:融合感性和智性的可能途径 282
艺术情性与市民气质 284
原创性 287
迷乱与灵性 289
读图与图像膜拜 291
日常生活的潮涨潮落 293
理解的冲动与鲜活的印记——黄发有的文学评论及其他 297
我印象中的李丹梦 303
第五辑 书外余墨 309
诗性的历史哲学——读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309
解放:寻求不可能性中的可能——读布尔迪厄的《男性统治》 312
在回瞻与清理之外——读王向远《东方各国文学在中国》 315
可贵的勘测——王向远《翻译文学导论》读后 318
为熟悉的事物找个说法——读金丹元《影视美学导论》 321
细节的魅力及其陷阱 323
鲜活的印迹——读《百年中国女性形象》 325
汉学家的身影与情怀——马悦然《另一种乡愁》读后 328
第六辑 域外管窥 333
“世界文学”的是是非非 333
在西方的目光下——当代文学价值评判与世界文学标准 337
坚守文学性与文化研究 346
复仇的正义性与身体政治——读《葛特露和克劳狄斯——〈哈姆莱特〉前传》 353
猎手与猎物间的权力游戏——耶利内克《钢琴教师》及其他 364
格林童话的另一种讲法——读格拉斯的《比目鱼》 373
一生的忏悔 376
诗人的自画像——里尔克的《马尔特手记》及其他 379
圣洁的疯狂——读科埃略《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 382
当洛丽塔风姿绰约地走来 384
死亡,不需要理由 387
新世纪的小巫师 390
惊悚的亢奋与集体拯救 394
爱的岁月最残酷 397
温情的纱幕 401
后记 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