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韩震 1
导论 1
一、解读马克思: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理论诉求 1
二、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实质:实践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之争 5
三、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争论:主体性与反主体性之辩 19
四、马克思实践哲学研究的他者向度:主旨、方法和创新 28
第一章 实践哲学与主体性原则 34
第一节 主体性原则的确立 35
一、自我的发现及其意义 36
二、主体性原则的确立 41
第二节 近代主体性原则的内在悖论 46
一、近代主体性原则的发展及其困境 47
二、近代主体性原则的内在缺陷及其发展路向 54
第三节 马克思以前的实践哲学传统及其主体性诉求 60
一、马克思以前的实践哲学传统 60
二、传统实践哲学的主体性诉求及其困境 75
第二章 实践哲学与他者性原则 80
第一节 从他者到他者性原则 81
一、他者问题的历史溯源 81
二、当代哲学的他者性原则及其内涵 89
第二节 他者性原则与当代哲学主体观的变迁 97
一、理论哲学视域中的主体观之根本缺陷 98
二、他者视域中当代自我观发展的新路向 101
第三节 实践哲学的他者向度 109
一、知识论传统中的他者问题 110
二、生存论哲学中的他者问题 116
三、实践哲学中的他者问题 123
第三章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他者向度 127
第一节 马克思实践哲学对西方传统实践哲学的超越 128
一、对实践哲学与理论哲学关系的彻底颠覆 128
二、对费尔巴哈实践哲学的批判 134
第二节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哲学革命与他者向度的开启 138
一、他者与马克思实践哲学对象性活动维度的开启 138
二、他者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个体性诉求 142
三、他者与马克思实践哲学社会关系维度的开启 145
第三节 他者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哲学革命 149
一、他者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总问题 150
二、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他者向度及其对近代主体性哲学的超越 152
三、他者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人学立场革命 156
四、他者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终极旨向:人的解放 161
第四章 他者与马克思实践哲学主体性的重建 166
第一节“解释世界”还是“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体性重建的他者向度 167
一、以自我为根基的“解释世界”的主体观 167
二、以他者为根基的“改变世界”的主体观 172
第二节 他者视域中个体与社会的内在统一 177
一、个体与社会:一个他者的视角 177
二、他者与自由个性:“偶然的个人”与“有个性的个人”之辨 182
三、个人与共同体之辨 195
第三节 人的本质:“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99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的本质问题的阐述 200
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人的本质的阐述 208
第四节 他者与主体的生成 212
一、主体性建构的历史性原则 213
二、主体性建构的社会性原则 216
三、主体性在实践中的生成 219
第五章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当代效应:他者与当代哲学主体性的重建 222
第一节 当代西方哲学“去我化”的主体性重建 223
一、后现代哲学对主体的解构与建构 224
二、海德格尔的此在主体 230
三、阿多诺作为“客体优先性”的主体 233
四、哈贝马斯的交往主体 237
第二节 列维纳斯的他者哲学与一种伦理主体的重建 239
一、列维纳斯的他者哲学 240
二、列维纳斯的他者与伦理主体的重建 242
第三节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自我观 245
一、自由主义的传统:从自然权利到功利主义 248
二、当代自由主义的自我观 250
三、社群主义的自我观 257
第六章 马克思实践哲学与当代中国哲学自我观的重建 263
第一节 中国哲学的他者维度及其自我观的建构 263
一、实践哲学视野中的中国哲学特质问题探讨 263
二、中国哲学自我观建构中的他者缺失 266
三、求同还是存异:走向他者之维的中国哲学自我观建构 269
第二节 马克思实践哲学与和谐社会建构的他者向度 273
一、和谐社会阐释的主体性原则及其内在困境 274
二、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构的他者性原则 276
参考文献 281
后记 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