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同情的理解:政治心理探索 2
一、1986—1994 2
走出去交流 2
“少谈政治” 4
“文到人不到” 7
闽南小台湾 9
“不是团” 11
1.7元的“小玩意儿” 13
外界看我们 15
我的“胡说八道” 18
“三边会谈” 20
新加坡的“预习” 22
“搜集情报” 23
“天朝心态” 25
政策的延续性 28
玩不起的选举 30
南园之旅 31
要接触深层次 32
政治文化的差异 38
吴作栋总理的好意 39
白皮书的震荡 40
国民党开始有危机感 42
冲击与“打压” 44
我看台湾选举 47
走访麦寮 49
金门之行 51
二、1995—1999 53
“江八点”与台湾的回应 53
杨宪村的预言:民进党执政 55
“预测精确” 56
飞弹,飞弹 58
摊开来说 60
要有一定气度 63
政治干预教科书 64
赴台受阻 65
“外甥”的期盼 66
他们不想谈政治 69
两种“民族主义” 70
“两国论”与李登辉下台 71
三、2000—2004 73
向“一个中国”靠近 73
“听言观行”第一年 74
少数“政府”是病根 76
旁听蓝绿论战 78
“统合论”的走向 79
中学老师的声音 80
两岸关系还不算恶化 81
许文彬的“台阶” 82
邦联制的试探 84
苏进强谈“台联党” 85
政治动物 86
总干事们的快人快语 87
民生,民生 88
张昭雄的态度 90
本土化的趋势 92
陈水扁的“三多三少” 93
吴乃仁的善意回应 94
对陈水扁的“解读方法” 96
“麻烦”波及了我们 97
解读十六大报告 98
民进党的角色转换 101
大前研一的瞎猜 102
言相近,道相远 104
国民党常会厅 106
“连宋配”之后 107
2004,看好民进党 108
在泰国的讲座 108
两颗子弹之后 111
“五二○”演说前后 112
四、2005—2007 114
内行人看《反分裂国家法》 114
混进厦大听台研所的讲座 115
“台湾光复”的对话 116
“他是野狗” 117
地下电台现身说法 119
陈水扁不会下台 120
“四要一没有” 121
“台湾国民党”? 123
萧万长印象 124
萧万长谈“海西” 125
作为“大选”旁观者的萧万长 126
期待大陆的善意 127
保住执政地位 128
“入联公投”与“返联公投” 130
五、2008—2010 131
民胞物与 131
二轨?三轨? 132
我成了“鹰派” 134
得寸进尺 135
在“病房”里的民进党 137
马英九的压力 138
路线图 139
国共平台与“以党制马” 140
国际规范可以“创意解决” 142
马英九为什么要兼党主席? 144
互不否认 145
ECFA的麻烦 146
国际人格不完整 147
各种“解套”方案 148
你们叫台湾不要买 150
第二篇 绿色神主牌:民进党人印象 157
一、陈忠信 157
数学系毕业的评论家 157
焦点对谈 158
联合执政? 159
专业的选情分析 160
要有所回应 161
二、吕秀莲 163
殖民社会 163
要土地还是要人民? 164
信赖感 164
饮水思源 166
三、邱义仁 168
紫藤庐的茶叙 168
“历史性的突破” 169
政治对话 171
面对对手 172
新潮流与两次“大选” 173
四、谢长廷 175
“不公平”的见面 175
高雄—厦门城市交流 177
希望得到回应 178
五、施明德、姚嘉文、许信良、张俊宏 180
不撤飞弹就不去大陆 180
有关“两国论”的交锋 181
“大胆西进”之后 183
“台独”是国民党的需要 186
六、林浊水、沈富雄 187
林浊水“问天” 187
沈富雄谈“混血” 189
七、县市主委访问团 191
李登辉拉民进党 191
双方需要了解 192
八、民进党中央党部 193
九、“台独”党纲 195
冲突激化的产物 195
绿色“神主牌” 196
第三篇 研究者的角色:接受实践检验寄希望于谁? 200
两蒋坚持“一个中国”吗? 204
你要站在哪一边? 206
和平统一还是武力统一? 210
什么是台湾主流民意? 213
“第三次国共合作”是否可能? 218
陈水扁敢不敢宣布“台独”? 222
和平发展是不是一个阶段? 225
“主权共用”是否可行? 228
两岸是什么关系? 230
什么是结束敌对状态? 234
政治谈判准备好了吗? 237
博弈论可否应用于两岸关系? 243
两岸是否需要“同情的理解”? 248
“本土化模式”的尝试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