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教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鼎著
  • 出 版 社:国立编译馆
  • 出版年份:1974
  • ISBN:
  • 页数:616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国民教育的意义 1

一、国民教育与义务教育 1

二、国民教育与全民教育 4

三、国民教育与基本教育 5

第二节 国民教育的范围 6

一、从学校制度来看 6

二、从教育类型来看 8

三、从教育内容来看 10

第三节 国民教育的特性 14

一、国民教育是教育革新起点 14

二、国民教育是民族本位教育 16

三、国民教育是国民生活教育 17

研究问题 20

附注 21

参考书刊 22

第二章 国民教育的演进 24

第一节 我国国民教育的演进 24

一、虞夏商周的国民教育 25

二、汉唐的国民教育 27

三、宋元的国民教育 30

四、明清的国民教育 33

五、民国以来的国民教育 39

第二节 西洋国民教育的演进 45

一、希腊时代的国民教育 45

二、罗马时代的国民教育 47

三、基督教教育时期的国民教育 50

四、文艺复与时期的国民教育 53

五、宗教改革时期的国民教育 56

六、民主运动时期的国民教育 58

七、工业革命时期的国民教育 62

八、民族改造时期的国民教育 64

研究问题 66

附注 67

参考书刊 73

第三章 教育宗旨与国民教育目标 75

第一节 我国教育宗旨的演进 75

一、清末教育宗旨 79

二、民元教育宗旨 80

三、民四教育宗旨 80

四、民十八教育宗旨 81

五、宪法上有关教育的规定 83

第二节 我国国民教育目标及其分析 84

一、我国国民教育目标的沿革 85

二、我国国民教育目标的分析 88

第三节 西洋国民教育目标的演变 90

一、自然主义的教育目标 92

二、社会效率的教育目标 94

三、国家主义的教育目标 96

四、民主主义的教育目标 97

第四节 各国国民教育的目标 99

一、美国的国民教育目标 99

二、英国的国民教育目标 104

三、法国的国民教育目标 108

四、德国的国民教育目标 111

五、日本的国民教育目标 114

六、苏俄的国民教育目标 116

研究问题 120

附注 121

参考书刊 128

第四章 各国国民教育的制度 131

第一节 美国国民教育制度 131

一、社会背景 131

二、教育行政 132

三、国民教育 135

第二节 英国国民教育制度 141

一、社会背景 141

二、教育行政 142

三、国民教育 143

第三节 法国国民教育制度 148

一、社会背景 148

二、教育行政 149

三、国民教育 151

第四节 德国国民教育制度 157

一、社会背景 157

二、教育行政 158

三、国民教育 159

第五节 日本国民教育制度 163

一、社会背景 163

二、教育行政 164

三、国民教育 166

第六节 苏俄国民教育制度 169

一、社会背景 169

二、教育行政 170

三、国民教育 172

研究问题 176

附注 177

参考书刊 180

第五章 国民教育行政 183

第一节 各级教育行政组织 183

一、中央教育行政组织 183

二、省(市)教育行政组织 188

三、县(市)教育行政组织 194

四、县以下各级教育行政组织 196

第二节 学校行政组织系统 199

一、国民小学行政组织系统 199

二、国民中学行政组织系统 202

第三节 国民教育经费 205

一、教育经费的扩充 205

二、国民教育经费的实况 207

三、各国国民教育经费负担的趋势 211

四、我国国民教育经费应由国家负担的建议 212

第四节 国民教育视导 215

一、视导制度 216

二、视导计划 219

研究问题 230

附注 231

参考书籍 234

第六章 国民教育的人员 236

第一节 国民中学的校长 236

一、国民中学校长的任务 236

二、国民中学校长的资格 240

三、国民中学校长的素养 248

第二节 国民小学的校长 253

一、国民小学校长的任务 254

二、国民小学校长的修养 257

三、国民小学校长的资格 264

四、国民小学校长的任用和任期 265

五、国民小学校长的进修 266

第三节 国民中小学教师 268

一、国民中小学教师的任务 268

二、国民中小学教师的资格 276

三、国民中小学教师的修养 287

研究问题 296

附注 299

参考书刊 299

第七章 国民中小学的课程与教材 301

第一节 我国国民中小学课程概况 301

一、课程的由来 302

二、课程的演进 305

三、课程的内容 308

四、课程的评估 315

第二节 我国国民中小学教材的演进 317

一、古代国民教育的教材 318

二、汉唐时代国民教育的教材 319

三、宋元时代国民教育的教材 322

四、明清时代国民教育的教材 330

第三节 我国现代国民小学教材与教科书 337

一、教材的选择 338

二、教材的组织 339

三、教材的排列 341

四、教科书的应用 342

研究问题 347

附注 348

参考书刊 349

第八章 国民中小学的教学 351

第一节 教学观念的建立 351

一、哲学观念的建立 352

二、科学观念的建立 355

三、艺术观念的建立 357

第二节 教学的目标及原则 360

一、教学目标 362

二、教学原则 364

第三节 教学方法的简介 370

一、讲述教学法 371

二、直观教学法 374

三、启发教学法 376

四、问答教学法 377

五、自学辅导教学法 379

六、社会化教学法 382

七、练习教学法 383

八、思考教学法 384

九、欣赏教学法 385

十、发表教学法 388

十一、编序教学法 390

十二、协同教学法 393

十三、单元教学法 396

十四、设计教学法 398

第四节 教学技术的运用 400

一、教学程序 401

二、教学控制 406

研究问题 409

附注 410

参考书刊 411

第九章 国民中小学的训导 413

第一节 训导观念的建立 413

一、伦理观念 414

二、民主观念 417

三、科学观念 421

第二节 训导目标及原则 426

一、训导目标 426

二、训导原则 433

第三节 训导内容及方法 439

一、德育方面 440

二、智育方面 448

三、体育方面 452

四、群育方面 460

研究问题 465

附注 466

参考书刊 469

第十章 国民教育与辅导 471

第一节 辅导的理论基础 471

一、辅导的哲学基础 471

二、辅导的文化学基础 472

三、辅导的生物学与心理学基础 474

四、辅导的社会学基础 476

第二节 国民教育与辅导的关系 478

一、协助了解学生 479

二、促进自我了解 480

三、指导编班选课 481

第三节 辅导的方式与范围 485

一、个别辅导 486

二、团体辅导 487

第四节 国民中小学实施辅导的方法 490

一、组织辅导工作推行委员会 490

二、规划工作项目 492

三、订定工作进度 493

四、运用辅导方法 497

研究问题 512

附注 513

参考书刊 513

第十一章 失学民众补习教育 516

第一节 失学民众补习教育的演进 516

一、萌芽时期 516

二、发展时期 518

三、实验时期 519

四、强迫时期 519

五、普及时期 520

第二节 失学民众补习教育的概况 521

一、失学民众补习教育 522

二、普通补习教育 525

第三节 国民小学办理失学民众补习教育的方法 538

一、学制 539

二、课程 540

三、师资 541

四、经费 541

五、施教对象 541

六、招生及留生 541

七、实施要项 542

第四节 失学民众补习教育应有的改进 545

一、补习教育的制度 546

二、补习教育的课程 546

三、补习教育的经费 547

四、补习教育的师资 547

五、补习教育的教材 548

六、补习教育的设备 549

七、补习教育的训导 550

八、补习教育的辅导 551

研究问题 551

附注 552

参考书刊 553

第十二章 特殊儿童教育 555

第一节 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要 555

一、教育机会平等 556

二、适应个别差异 557

三、虽残不废与人尽其材 559

第二节 特殊儿童教育的种类 560

一、美国 561

二、日本 561

三、法国 562

四、中华民国 563

第三节 特殊儿童教育的实施 564

一、智能优异儿童 565

二、智能不足儿童 571

三、生理障碍儿童 576

四、心理失调儿童 593

第四节 特殊儿童教育亟待推展之工作 600

一、建立特殊教育制度 601

二、健全行政机构 602

三、培养特殊教育师资 603

四、订颁特殊学校课程 604

五、编辑特殊学校教材及参考书刊 609

六、设置特殊儿童教育研究中心 610

研究问题 611

附注 611

参考书刊 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