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北伐战争战略指导及其对中国革命战争初期战略指导的影响孙中山的军事战略思想 1
北伐战争的战略指导 6
北伐战争战略遗产的正面与负面影响 12
第二章 从“十六字诀”到“诱敌深入” 19
十六字诀的形成及其战略意义 19
诱敌深入的提出及其运用 26
第三章 农村包围城市——中国革命战争总战略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与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理论的初步形成 37
中国革命的特点决定了中国革命战争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42
依托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面”对“点、线”的战争 47
第四章 中国革命战争战略理论的全面总结 53
关于战略问题的争论与毛泽东军事著作的产生 53
毛泽东军事战略理论的核心内容 62
(一)兵民是胜利之本 62
(二)积极防御 64
(三)战略的持久战,战役战斗的速决战 69
(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71
第五章 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与国民党战略指导之比较 75
两种不同的抗战路线 75
抗日战争初期防御作战的战略指导 82
实现持久抗战的战略构想 87
消极等待与积极抗日 93
第六章 军事战略转变和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指导 102
正确分析战争情况,适时进行战略转变 102
战略转变关系于中国共产党的前途非常之大 108
对弱小者来说,首要的问题是避免不利决战 110
用战役战斗的决战胜利,创造战略决战的有利条件 114
实行战略决战,夺取战争胜利 118
第七章 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际战略 124
建立国际抗日统一战线——对英美关系 124
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对苏政策 127
努力建立与日本人民的统一战线 132
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 134
在国共冲突中力争“中立美国” 138
美苏妥协并不要求各国人民随之实行国内妥协 143
第八章 抗美援朝战争的战略指导 149
出兵朝鲜的战略决策 149
根据敌情变化,适时调整战略指导 160
(一)作战形式上因敌变化 161
(二)作战方法上扬长避短 166
以打促谈,力争有利条件下的和平 171
第九章 新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 181
近代中国人民争取国家独立斗争的启示 181
利用矛盾的制衡战略 187
积极防御的威慑战略 193
统一战线的联合战略 199
第十章 军事战略理论在和平时期的发展 205
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发展 205
人民战争理论的发展 212
核战略理论的发展 217
对未来反侵略战争的战略思考 221
参考书目 229
后记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