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的前提 1
一、背景与基础 1
二、农村地域规划研究 3
第二节 研究框架与内容 4
一、研究框架 4
二、研究内容 6
第三节 研究目的 13
一、研究目的 13
二、未尽的课题 13
第二章 农村地域开发的基本点 17
第一节 中国农村体制变革与地域经济发展历程 17
一、农村政策体制变革 17
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 19
第二节 农村社会劳动力转移特点与问题 24
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特点 24
二、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过程的问题 36
第三节 农村地域开发的基本点 47
一、村庄与农村人口 47
二、村庄建设用地 53
三、村庄基础设施建设 58
第四节 基本结论 59
一、中小企业在解决农村人口非农化方面已显不足 59
二、中小城市在推进城镇化方面已显乏力 60
三、制约农村人口非农化与城镇化的因素较多 60
四、农村劳动力规模稳定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仍将不断扩大 61
五、正视农村人口就业的发展态势和农村地域的发展问题 61
第三章 农村地域开发的社会经济目标要求 63
第一节 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 63
一、产值构成的优化 63
二、就业转移及结构调整的困境 67
第二节 消费需求与结构层次的提升 77
一、供求关系理论研究 77
二、消费结构的提升 83
第三节 城镇化的新气象 88
一、多元的城镇化模式 89
二、提前演进的“S”型城镇化规律 94
第四节 基本结论 104
一、产业结构调整应与消费需求结构层次提升相协调 104
二、消费结构层次提升是供应结构同需求结构层次相互作用的结果 106
三、就业转移、非农化和城镇化之间的差距无法在短时期内消失 106
第四章 发达国家与地区农村发展途径评析 108
第一节 城市化过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108
一、英国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与原因 108
二、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评析 111
三、小结 114
第二节 乡村的发展与演变 114
一、乡村的发展规律 114
二、农业开发途径 119
三、评析与结论 122
第三节 国外欠发达地域开发事例与启示 123
一、法国欠发达农村地域开发 123
二、日本欠发达农村地域开发 129
三、欠发达农村地域开发的评析 134
四、国外欠发达地域开发启示 135
第五章 农村地域开发的途径选择 138
第一节 农村地域与城镇的互动关系 138
一、农村地域开发对地区城镇发展的影响 138
二、城镇建设对乡村发展的影响 145
第二节 农村地域开发的基本思路 149
一、新农村建设目标评析与判断 149
二、农村地域开发机制与条件 153
第三节 农村地域开发模式 159
一、产业发展与就业转移 159
二、农村地域开发事业模式 175
第六章 城乡统筹与农村地域发展规划 180
第一节 城乡统筹规划 180
一、城乡统筹规划的法定依据 180
二、城乡统筹规划的隐性问题 185
三、城乡统筹规划的基本思路 190
第二节 城乡空间一体化规划 194
一、研究范围与对象 194
二、规划研究内容 198
第三节 农村地域发展战略 201
一、产业发展战略 201
二、社会事业发展战略 202
三、城乡体系发展战略 203
第四节 城乡体系构筑 204
一、城乡体系结构 204
二、基础设施体系 213
三、生态环境区划 215
第五节 农村地域建设用地导控 215
一、建设用地空间与形态 215
二、农村地域建设用地导控 220
第七章 村庄规划体系 224
第一节 村庄总体规划 224
一、村庄总体规划编制的必要性 225
二、村庄总体规划的目标与内容 229
三、村庄发展规模 231
四、村庄总体布局 232
五、生产用地布局引导 234
六、基础设施布局引导 235
七、村庄整治规划 237
第二节 村庄建设用地开发与控制规划 238
一、开发与控制规划的目的与条件 238
二、开发与控制规划用地界定 244
三、开发与控制用地空间结构和布局 248
四、开发与改造规划控制 251
第三节 农村地域建筑空间规划研究 253
一、农村住宅与空间结构 254
二、本土化村庄建筑规划 265
三、农村城镇化建筑空间规划 273
第八章 农村地域特色建筑空间研究 293
第一节 影响农村地域特色建筑空间的因素 293
一、自然环境因素 293
二、历史人文因素 295
第二节 建筑审美与建筑特色 298
一、建筑审美 298
二、农村建筑特色的思考 301
第三节 农村地域特色建筑空间元素 308
一、建筑空间布局单元 308
二、建筑空间组合类型 315
三、建筑外观形式 321
四、建筑结构与材料 325
五、地域特色建筑与空间的种类 328
第四节 农村地域特色空间与建筑实证研究 329
一、浙江省台州市区东南沿海农村地域建筑与空间 329
二、苏州市区南部农村地域建筑与空间 335
三、浙赣皖边缘地域建筑空间特色 342
参考文献 349
后记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