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云雾物理和雷电物理 3
暖云降水微观物理机制的统计理论 3
关于云雾微结构和降水过程理论的若干问题 12
云滴电化碰并机制的初步探讨 20
带电水滴破碎临界电场的一个理论分析 33
雷电单站定位的初步分析和试验 40
闪电单站定位——仪器、方法及现场试验 57
第二部分 大气遥感 63
一类遥感探测方程解的理论分析 63
利用光闪烁效应遥感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及风的分布的理论分析 73
大气微波辐射起伏及其遥感 92
消光-小角散射综合遥感气溶胶分布的原理与数值试验 99
蒙特卡洛法在微波遥感水汽垂直廓线上的应用 107
遥感大气湿度1.35厘米微波辐射计 116
Characteristics of Atmospheric Extinction-to-Backscattering Ratio in RubyLidar Measurements 126
A Theoretical Study of Multi-Wavelength Lidar Exploration of OpticalProperties of Atmospheric Aerosols 136
声雷达探测中的一个问题 152
Studying the Sky Radiance and Degree of Polarization and Sounding theOp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tmospheric Aerosol 155
Atmospheric Profiler and Preliminary nvestigation on the Monitoring ofDisastrous Weather 166
数字摄像法测量气象能见度 176
第三部分 中尺度气象学 183
三维弹性套网格中尺度(β-γ)大气模式 183
三维弹性套网格中尺度β-γ)大气模式的检验和实例研究 194
Formation of Low-level Mesoscale Southwest Jet during Seasonal Rainfall 206
2000年春季沙尘暴动力学特征 215
1998年春夏南海低空急流形成机制研究 223
2阶湍流闭合边界层模式及其在暴雨模拟中的应用 230
第四部分 环境与气候 245
对流层臭氧的数值模拟试验 245
大气臭氧垂直分布变化的模拟研究 255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Variations of Surface Ozone and Nitrogen Oxides in Lin' an 261
中国东部地区大气臭氧及前体物本底变化规律的初步研究 269
1993年中山站地区“臭氧洞”和U V-B的特征分析 277
中国地区臭氧总量变化与青藏高原低值中心 285
The Cooling of Sichuan Province in Recent 40 Years and ts Probable Mechanisms 288
南极地区温度、海冰和臭氧的变化特征 300
中国近30年太阳辐射状况研究 308
中国地区大气气溶胶辐射强迫及区域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 315
A Nonlinear Regional Prediction Experiment on a Short-range Climatic Process of the Atmospheric Ozone 325
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上空平流层—对流层之间大气的质量交换 335
长江三角洲稻田生态系统综合增温潜势源汇交替的数值分析 342
青藏高原地区大气臭氧变化的研究 351
气候系统的非平稳行为和预测理论 368
瓦里关温室气体本底研究的主要进展 387
第五部分 大气随机动力学 403
The Statistical Structure of Lorenz Strange Attractors 403
封闭容器中的Benard对流数值模拟研究——Ⅰ.二维问题 412
封闭容器中的Benard对流数值模拟研究——Ⅱ.三维问题 423
大气随机动力学与可预报性 433
第六部分 其他 443
中国大气物理学的发展——纪念中国气象学会成立60周年 443
继往开来以科学的精神开拓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新局面——纪念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30周年 448
21世纪的大气科学——纪念中国气象学会成立70周年 454
基础研究在大气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 457
中国大气物理学的发展与赵九章 462
加强开发利用西北地区空中水资源研究的设想和建议 468
对地球系统科学的几点认识 470
推动创新研究,繁荣大气科学——纪念《气象学报》创刊80周年 474
附录 已出版著作 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