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0.1引言 1
0.2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3
0.2.1理论意义 3
0.2.2实践意义 4
0.3本研究概述 7
0.4全书结构 7
0.5小结 7
第一章科学知识的双重属性 8
1.1科学知识的自然属性 8
1.2科学知识的社会属性 10
1.3网络是描述科学知识最好的方式 11
1.4本章小结 13
第二章共引分析与共词分析 14
2.1共引分析 14
2.1.1共引分析的基础:引文分析 14
2.1.2共引分析的基本理念 17
2.1.3共引分析的缺点 18
2.1.4共引分析缺点的根本原因 22
2.1.5如何解决共引分析的问题 23
2.2共词分析 24
2.2.1共词分析的基本理念 24
2.2.2共词分析的优势 25
2.2.3共词分析的缺点 26
2.2.4如何解决共词分析的缺点 28
2.3共引分析和共词分析的结合 29
2.4本章小结 31
第三章本研究的理据和思路 32
3.1解决共引分析和共词分析缺点的思路 32
3.2被引内容的特点 33
3.3研究被引内容的困难 38
3.4如何利用被引内容来分析领域知识 41
3.4.1聚类分析 42
3.4.2语言特征分析 44
3.4.3讨论 49
3.5本研究的思路 50
3.6本章小结 50
第四章研究问题与语料收集 52
4.1研究问题 52
4.2研究领域 53
4.2.1领域选择 53
4.2.2领域简介 54
4.3语料的收集和整理 55
4.3.1期刊的选择 55
4.3.2文献的下载 57
4.3.3文本格式的转换 58
4.3.4姓名词典的生成 59
4.3.5被引内容范围的确定 62
4.3.6被引内容的提取 65
4.3.7语料库的最终结构 66
4.4本章小结 66
第五章研究工具 67
5.1聚类分析 67
5.2聚类过程 68
5.2.1文本表示 68
5.2.2计算文本相似度 69
5.2.3聚类算法 70
5.3聚类结果的解释 71
5.4研究工具 72
5.4.1聚类工具CLUTO 72
5.4.2类别数目判别工具Clusterstopping.pl 74
5.4.3矩阵生成工具Doc2Mat 75
5.4.4多元组提取工具NgramStatisticsPackage(NSP) 75
5.4.5正则式应用软件PowerGrep 76
5.5本章小结 76
第六章被引内容聚类分析结果 77
6.1被引内容的聚类分析结果 77
6.1.11999—2001年段聚类分析结果 77
6.1.22002—2004年段聚类分析结果 103
6.1.32005—2007年段聚类分析结果 111
6.1.4讨论 118
6.2知识点的分布演变情况 120
6.2.1分析方法 120
6.2.2分析结果 121
6.3第二语言教育1999—2007年段知识结构特点 128
6.4分析结果的验证 136
6.4.1内部验证 137
6.4.2外部验证 138
6.5本章小结 143
第七章基于被引内容的语言特征研究 144
7.1分析对象的选择 144
7.2分析结果 146
7.2.1引用格式 146
7.2.2转述动词 153
7.2.3动词时体 155
7.2.4立场标记语 158
7.3讨论 164
7.4本章小结 166
第八章基于被引内容的作者分析 167
8.12005—2007年段类团作者分析结果 167
8.2作者分析:学习者个体因素研究变化情况 173
8.3讨论 174
8.4本章小结 175
第九章研究发现总结及研究价值 176
9.1研究发现 176
9.1.1理论推理过程 176
9.1.2实证研究结果 178
9.1.3小结 182
9.2研究价值 182
9.3研究不足 185
9.4未来工作 186
参考文献 188
附录 206
附录一被引内容提取结果示例 206
附录二停词表 211
附录三文本预处理结果示例 220
附录四2002—2004年段各类团论文标题 222
附录五2005—2007年段各类团论文标题 239
附录六类团特征词 260
附录七类团特征短语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