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龚显宗 1
自序 2
中文提要 4
英文提要 6
第一章 绪论 15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15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范围 18
第二章 郭沫若的诗和诗论 21
第一节 生平述略 21
一、家世、幼年 21
二、求学过程 23
三、回国 29
四、婚姻 32
五、流亡 33
六、文化、政治活动 35
七、死亡 37
八、作品 37
九、小结 40
第二节 郭沫若诗所承受的影响 41
一、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41
二、西方文学的影响 46
三、小结 53
第三节 郭沫若的文学理论 53
一、文学思想背景——泛神论 53
二、自我表现论 59
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论 64
四、小结 71
第四节 郭沫若诗的主题探讨 73
一、自然的流露 73
二、苦闷的情绪 82
三、浪漫的爱情 90
四、悲壮的感情和思想 103
五、小结 112
第五节 郭沫若诗的形式美探讨 114
一、音乐美 114
二、散文美 123
三、戏剧美 128
四、小结 134
第六节 郭沫若在新诗史上的影响和评价 136
第三章 徐志摩的诗和诗论 141
第一节 生平述略 141
一、家世、幼年 141
二、求学过程 142
三、初婚 143
四、留学 144
五、热恋和离婚 147
六、回国 150
七、再婚 152
八、死亡 155
九、作品 156
十、小结 160
第二节 徐志摩诗所承受的影响 160
一、西方文学的影响 161
二、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172
三、当代文坛的影响 175
四、小结 182
第三节 徐志摩与新月派的关系 183
一、新月派的形成及其发展 184
二、新月派在新诗史上的地位与贡献 194
三、徐志摩与新月派的关系 197
四、小结 199
第四节 徐志摩诗的主题探讨 201
一、理想的追寻与挫败 201
二、自然生命的抒咏 211
三、爱情的耽溺与思索 217
四、社会现实的关怀 227
五、小结 233
第五节 徐志摩诗的形式和技巧探讨 235
一、形式探讨 236
二、技巧探讨 246
三、诗的文类渗透 254
四、小结 257
第六节 徐志摩在新诗史上的影响和评价 258
第四章 闻一多的诗和诗论 265
第一节 生平述略 265
一、家世、幼年 265
二、求学过程 267
三、结婚 273
四、留学 275
五、回国 279
六、与新月派的关系 280
七、学者生涯 283
八、死亡 285
九、作品 287
十、小结 288
第二节 闻一多的诗所承受的影响 289
一、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289
二、西方文学的影响 294
三、小结 303
第三节 闻一多的诗歌美学观 304
一、前期的诗歌美学观 305
二、中期的诗歌美学观 308
三、后期的诗歌美学观 313
四、小结 315
第四节 闻一多诗的主题探讨 316
一、对祖国的热爱 316
二、对同胞苦难的关怀 329
三、理想的追寻 339
四、爱情的痛苦和甜蜜 349
五、小结 355
第五节 闻一多诗格律探究 357
一、新诗格律理论 357
二、音乐美 362
三、绘画美 367
四、建筑美 373
五、小结 377
第六节 闻一多对新诗史上的影响和评价 378
第五章 三大诗人的作品与其理论比较 385
第一节 郭沫若——徐志摩的诗歌与其理论比较 385
一、诗中对「死亡的美学」 385
二、自我表现和文学本质论 392
三、小结 397
第二节 徐志摩——闻一多的诗歌与其理论比较 398
一、诗歌创作上相似点 398
二、诗歌风格上不同点 400
三、小结 405
第三节 闻一多——郭沫若的诗歌与其理论比较 406
一、诗歌慷慨高歌的情调和忧郁气氛 406
二、诗歌理论不同 410
三、小结 414
第六章 结论 417
主要参考书目 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