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明朝覆亡后的全国形势 1
第一节 明帝国的分崩离析 1
第二节 大顺政权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失误 5
第三节 吴三桂叛变与山海关之战 11
第四节 清军占领北京和大顺军西撤 21
第五节 畿南、山东、晋北地方官绅反对大顺政权的叛乱 26
第二章 弘光朝廷的建立 30
第一节 继统问题上的纷争和史可法的严重失策 30
第二节 朱由崧的监国和称帝 38
第三节 四镇的形成和跋扈自雄 41
第四节 弘光朝廷内部党争的激化 48
第五节 清廷接管畿南、山东等地和山东百姓的抗清斗争 55
第六节 1644-1645年河南的形势 61
第三章 弘光朝廷的偏安江淮 64
第一节 基本国策——“借虏平寇” 64
第二节 清廷对南明弘光政权态度的变化 73
第三节 左懋第为首的北使团 80
第四节 弘光朝廷的军政和财政 87
第五节 弘光朝廷的腐败 92
第六节 清廷对大顺和南明用兵策略的变化 96
第四章 大顺政权的覆亡 101
第一节 潼关战役和多铎部清军占领西安 101
第二节 陕北战役和大顺军放弃西北 104
第三节 李自成的牺牲和大顺政权的失败 107
第五章 弘光政权的瓦解 112
第一节 南渡三案——大悲、伪太子、“童妃” 112
第二节 睢州之变和史可法南窜 122
第三节 左良玉率兵东下 126
第四节 扬州失守 131
第五节 弘光帝出逃和清军占领南京 137
第六节 弘光帝被俘 140
第七节 潞王朱常淓监国和降清 143
第六章 清廷统治者推行的民族征服和民族压迫政策 150
第一节 多尔衮的失算 150
第二节 清兵的滥杀无辜百姓 152
第三节 强迫汉民剃头改用满族衣制 153
第四节 圈地和“投充” 158
第五节 严酷的缉捕逃人法 162
第七章 各地抗清运动的兴起 167
第一节 江南绅衿的动向 167
第二节 江阴等地百姓的自发抗清 170
第三节 英霍山区的抗清斗争 176
第四节 皖南各地的抗清斗争 177
第五节 陕西各地的抗清运动 179
第八章 隆武政权同鲁监国的争立 183
第一节 隆武政权的建立 183
第二节 鲁王朱以海监国浙东 186
第三节 唐、鲁政权的对立与纷争 193
第四节 鲁监国政权的抗清活动 196
第五节 靖江王朱亨嘉之变 197
第九章 隆武政权的作为和覆败 202
第一节 1645年秋到1646年夏的形势 202
第二节 隆武帝的政策和举措 205
第三节 郑芝龙兄弟的跋扈 209
第四节 黄道周的出征和被俘杀 212
第五节 清兵占领浙东与鲁监国航海 214
第六节 清军占领赣南 218
第七节 隆武帝汀州遇难 222
第十章 大顺军联明抗清 226
第一节 东路大顺军同何腾蛟的联合与受排挤 226
第二节 李过、高一功等部改编“忠贞营” 231
第三节 忠贞营围攻荆州之役 237
第四节 何腾蛟经营湖南的举措失当 240
第五节 清孔有德等三王兵入湖南 242
第十一章 大西军的经营云南 246
第一节 云南沙定洲之乱 246
第二节 大西军由贵州进入云南 251
第三节 孙可望等的经营云南 257
第十二章 郑成功起兵与鲁监国在浙闽抗清 266
第一节 郑芝龙降清 266
第二节 郑成功的早年生活和起兵抗清 270
第三节 鲁监国在浙闽的抗清活动 275
第十三章 永历朝廷的建立 218
第一节 朱由榔在肇庆监国和绍武争立 286
第二节 绍武政权的覆亡 293
第三节 陈邦彦、张家玉、陈子壮在广东的抗清活动 297
第四节 永历朝廷在武冈 302
第五节 郝永忠部由湘人桂 306
第六节 永历帝的逃离桂林 309
第十四章 郑成功在闽粤沿海地区的军事活动 312
第一节 郑军同安之役 312
第二节 郑军潮州之役 316
第三节 1651年清军袭占厦门 319
第四节 郑、施交恶和施琅降清 324
第十五章 吴胜兆、王光泰等的反清 327
第一节 吴胜兆反清和陈子龙等人的遇难 328
第二节 宁波华夏等人的密谋反清 334
第三节 王光泰兄弟在襄阳、郧阳反清 338
第十六章 金声桓、李成栋的反清归明 342
第一节 金声桓、王得仁领导的江西反正 342
第二节 李成栋以广东全省反正 358
第三节 李成栋的进攻赣州和败亡 365